撰稿者:李佳澤
審稿者:林志泉
很幸運的是,在參觀完館舍之後,正巧碰到假日定時的免費導覽隊伍,跟上木博館的解說員,解說員正詳細的介紹武德殿的歷史。曾經這裡是日治時期提倡武士道精神,修練劍道、柔道的場所,建築本身因為訓練用途設計了許多巧思。例如屋簷下和地基的木柵間隔,可以讓整個空間保持通風對流不悶熱、屋頂兩端的鴟尾象徵防火消災,為防止木造蟻害或磚造不耐震,以鋼筋混凝土等新式建材建造這座武德殿。

跟著隊伍走到大溪公會堂(蔣公行館),解說員提到「大溪景色與蔣中正故鄉相似,所以蔣總統很喜歡大溪。旁邊涼亭正是他時常坐著賞景、獨自靜思、接待外賓的地方,在蔣總統離世後,便以他的學名將涼亭命名『志清亭』作為紀念。」
看著眼前的景色,流水潺潺的大漢溪,過去水量充沛,曾經是往返淡水、大稻埕、艋舺的重點航運地,更是茶葉、樟腦、木材的集散地,近年卻因為興建桃園大圳引水灌溉桃園台地、禁伐天然林、鐵路運輸興起河運逐漸沒落,解說員語帶惆悵的說,大溪的起起落落,都和這條大漢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現在的大溪,站在一個失去航運、木業優勢的立場,彷彿在驅車前行的路上沒了燃料,逐漸放慢了速度。但因為如此,大溪也迎來了轉型的契機。開始留下在地珍貴的史料、建築、信仰活動等文化資產發展觀光,從木博館開始蒐集、展示大溪之美;再到街角館加入,說著常民記憶中多采多姿的大溪;現在還有導覽與木工體驗活動,讓大家參與共同創造大溪的未來。也許河運的歷史已經翻頁成為過去,但也因為有這樣精采豐富的歷史,讓大溪可以發展出更與眾不同、別具特色的文化觀光產業,成為大溪前進的新動力,帶領大溪撰寫歷史的下一頁。

週末的大溪人聲鼎沸,老街充滿了遊客的歡笑,博物館區好多孩子在追逐玩耍,公園裡也有正在表演陀螺技藝的大叔。和寧靜的平日有著令人震撼的差異,也許這不過是過往繁華大溪的日常光景。但,老城市並沒有衰亡,還有很多人在這裡續寫著精彩的故事。只是隨著不同時代,雕刻上不同的痕跡,沉澱出歷史的厚度。未來的大溪,將持續展現不畏風霜、不同以往的獨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