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 林哲瑋(Yukan Hayung)
建造這次聚會所的自然材料有木頭、竹子、黃藤、石板。
木頭質地堅硬厚實,用來建築主架構;竹子細長筆直,剖半作為屋頂的防水層;黃藤可塑兼具韌性,綁在木條交會處固定樑柱,而石頭形狀不一,有大有小,用途有兩種,中小型的石頭疊起成為聚會所周圍的矮牆,大型扁平的石頭蓋在屋頂最上層,壓固在竹子上。運用石頭的工序都需在主架構定位後開始進行,到了中後期有一段時間都在「排石頭」的狀態裡。
我們首先沿著聚會所周圍放置模板,模板是一張一張的木板貼放在柱子內側邊緣,形成一個平面,讓石砌矮牆維持住樣態,在灌水泥時能夠定型。
將石頭堆疊起來的過程需要很多時間,要在眾多石頭中挑選、蒐集、排除,找到適合的拿,不合適的淘汰,每顆石頭的形狀不同,有的平整扁長,有的菱角分明,單看這些散落的石頭,難以想像得以整齊排列,實際堆疊也會發現每一次擺放都影響下一次的選擇。有時候在不同縫隙、角落會找到剛好對應的石頭,也有同個位置重複試好幾次都找不到適合形狀的時候。
石牆排列到大約小腿的高度,再鋪上一層扁平的石頭便完成了。接著,調製由沙子、水泥粉、水攪和過後的水泥,比例方面是Wilang嵬浪的經驗及專業了,他會用攪拌器混合,喊著「沙子來,再一瓢水泥粉,一點水,好了好了!」,在兩個水桶交替使用,水泥一桶接著一桶的來回裡,這樣的互動完美比例地調和著,對我來說那個狀態的分工是一種微妙的動態平衡,那幾天調配水泥的畫面跟聲音,到了現在經過路上似曾相似的場景時腦袋仍會自動回放著。
當在石頭縫隙之間的水泥乾去,拆下模板後視覺上高度是一致、平坦的,以兩天的時間完成了石砌矮牆,看似容易卻一點都不簡單的工法。堆疊石牆是由簡入繁,第一層能直觀的排列,接下來每一層要開始觀察著石頭的紋理及大小排序,順著它的樣子擺放,跟排列屋頂大片石板的感覺不同,屋頂的石板很有重量,排序起來是在同一個平面而非立體,更像在拼圖,一幅著重在空隙補滿的拼圖。現場觀察某些石頭不夠平坦還需要先撬開(如圖3),當我們利用槌子、斧頭等工具,想盡辦法敲裂石頭的時候,有一種遠古石器時代人類,利用工具探索石塊的既視感出現,儘管那只是在意識中的想像,但卻有另外一種熟悉感蔓延出來。
其實在建造聚會所的過程當中一直會有這樣的感覺,像是跟著很久以前的老人家做相同的動作與對話,更甚是他們從過去引領著現在的我,在當代學習建造傳統建築的工法,給予我們能夠跟著長輩將這些長時間在生活中壓縮昇華的智慧繼續延續的機會。 學習建屋的事,學習成為建屋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