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能量與永續責任:大學USR與企業ESG的匯流【專題側記】

撰稿者:陳易凱
審稿人:林志泉

由國家發展委員會及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主辦的「在地能量與永續責任」講座,於2021年10月30日在新竹的安捷國際酒店舉行。此次講座的目的是促進大學USR(大學社會責任)與企業ESG(環境、社會及治理)之間的合作,並邀請當地活動負責人和機構執行長分享他們的經驗,啟發更多在地創生團隊與企業,共同推動永續發展。

微光生活設計室負責人張浩鉅在開場時提到「龜山不是島」。他指出,許多人對龜山區的地理位置不甚了解,許多知名地點如長庚醫院和國立體育大學常被誤認為屬於林口,實際上它們都位於龜山區內。龜山區的地形使其分為四個生活圈,這在居民的身份認同上產生了一些分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微光生活設計室透過行動串聯和教育推廣,致力於塑造龜山多元文化,整合各方意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龜山風貌。儘管個人的力量有限,但透過與志同道合者的合作,能夠更有效地培育在地特色的產業或文化。大家或許會好奇,為什麼要推動地方創生?其實,六都以外的縣市人口減少速度比六都還快,這加劇了台灣都市與鄉村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因此,地方創生正是希望透過推動地方產業和文化的發展,提升資源使用效率,促進台灣各地的均衡進步。

中衛發展中心經理劉叢浩表示:「獲得補助是可以理解的,但當補助結束後,這些計畫能否持續運作?」這不僅是推動原住民族多元產業發展2.0計畫所面臨的挑戰,也是所有依賴補助的計畫必須解決的問題。為了增強地方經濟,應該積極拓展地域外的收入,同時擴大地域內的資源分配,並減少不必要的支出,以加強資金的內部循環。原民會的地方創生目標,是扶持原鄉綠色產業,發揮部落的產業資源及傳統智慧,提升部落的競爭力,實現地方經濟自足並吸引人口回流。原住民在森林碳匯方面具備極大的發展潛力,因此相關的林業經營議題需要透過多方合作來進行討論,以協助原住民兼顧永續發展和經濟效益。然而,目前包括國發基金在內的創投資源,對於地方創生尚缺乏明確的投資規劃,淨零永續投資也主要偏重科技創新,對於實踐SDGs(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企業投資尚未積極展開。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王雅萍副執行長,分享政大的USR計畫「雜貨店2.0」以「人才培育」和「在地連結」為核心,旨在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與對地方社區的聯繫。具體而言,包括深化學生對在地社區相關議題的認識,幫助他們發展符合地方經濟需求並有效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此外,計畫強調跨校合作,讓學生在不同的實務環境中獲得學習機會,課程內容則涵蓋在地族群的文化精神。透過系列課程,促進學生將所學實踐於社會,為當地社區注入活力與創新。

「雜貨店2.0」計畫自2013年啟動以來,分為不同階段推動地方創生的實踐。早期的「烏來樂酷計畫」及雜貨店1.0,主要聚焦於建立與部落的連結。隨著計畫的推進,逐漸轉向持續陪伴的階段,支持在地青年發展,並培養他們擔任部落的領導角色。經過訓練的這些青年,逐步成為部落經濟的核心力量,而學生在計畫中擔任「店長」的角色,則讓他們更深刻地體驗在地文化,並協助地方整合資源,推動在地經濟的成長。到2023年,USR雜貨店2.0計畫將重心轉向更深層次的在地發展,並強調擴展國際視野,以讓地方經濟在全球化的環境中保持競爭力。

在課程設計方面,USR計畫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設置了初階、進階與深培三個層次的課程架構。初階課程主要側重於行動實踐與基礎知識,提供學生通識教育,幫助他們理解在地文化背景。進階課程則深入探討與原住民族相關的知識,如台灣原住民的歷史、民俗、教育等,並提供資訊科技系列課程,以支援在地文化的數位化與資訊管理。深培課程專注於培養「雜貨店店長」,內容涵蓋教育、政策、公共服務等多個面向,並結合學生社團與實務操作,使學生在多學科合作及滿足在地需求方面獲得實踐經驗。這些課程設計旨在讓學生將理論轉化為行動,同時強化他們的社會實踐責任,期望能為地方社區帶來可持續的正向影響。

最後,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提到,「永續飲食」主要著眼於強化環境韌性與在地資源的永續利用。這項理念包含推動友善農業,減少化肥、除草劑等農藥的使用,並提倡低碳飲食,鼓勵地產地消的消費行為,從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此外,這項倡議也鼓勵綠色消費和資源循環,諸如減少廚餘、使用低碳包裝、促進廢水減排及回收再利用。這些措施不僅有助於保護生態環境,還強調了文化傳承和食農教育的重要性,讓生產者和消費者可以共同創造永續飲食文化。我認為,地方創生能夠支持生態系的建構,特別是在打造友善的農村環境和推動共好生態圈方面。這種模式透過善用在地資源來降低經營成本,建立地方品牌,吸引人口回流並增加關聯人口。此外,新的飲食文化模式也有助於引導消費者支持環保的農產品,解決地方創生中常見的資源不足問題,並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及環境、社會、治理(ESG)的永續價值。分享結束前,她呼籲大家參與聯合國的「個人行動運動」,這項運動提倡個人實踐10項具有影響力的行動,以應對氣候變遷並推動可持續發展。這些行動包括:

  1. 節能省電:在家採取節能措施。
  2. 綠色出行:多步行、騎自行車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3. 多吃蔬菜:減少肉類的消耗,增加蔬菜的攝取。
  4. 旅行三思:選擇更環保的旅行方式。
  5. 珍惜食物:減少食物浪費。
  6. 減少、再利用、修復與回收:盡量減少消費,重複使用、修復損壞的物品,並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
  7. 轉換家庭能源:考慮使用可再生能源。
  8. 改用電動車:轉向更環保的交通工具。
  9. 選擇環保產品:購買對環境友善的商品。
  10. 大聲呼籲:主動倡導並分享環保理念。

她強調,全球三分之二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家庭,而能源、食物和交通各自占生活排放的20%左右。我們的日常選擇對地球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選擇環保的生活方式變得愈加重要。

最後,無論是推動計畫的執行者、還是創業者,若想要長遠發展,就必須依靠自己,勇於走出舒適圈,並積極與志同道合者合作,共同實現目標。在地方創生與永續發展的路途上,合作共贏才是關鍵。其次,要積極推廣在地價值,增加地域外的收入,並將這些收益投入在地文化與產業的發展中,才能確保長期的成長。現實來說,雖然資金不是萬能,但沒有資金支持,許多事情都是難以持續的,畢竟單靠補助是無法長久支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