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集黃藤的事(yaw na magan wani) 【 南澳田野筆記】

撰稿人:林哲瑋(Yukan Hayung)
     審稿人:林志泉

九月的第十天,在工寮先準備好採集黃藤要帶上的東西,開路、拿藤需要的鐮刀(soki)跟一把山刀(lalaw),讓行走山林間更安全的雨鞋,一捆紅色膠帶替代了過往用藤蔓綑綁的功能,路途休息中飲用的水,背著可以把這些東西都裝進去的大茄芷袋,開著深藍色小貨車往後山前進。

這天採藤的點要過水到河的對岸,幾個月前的地震跟颱風過後溪水一直還夾帶著泥沙石礫,看著南澳北溪的流水我在想「要怎麼選擇過水的地點」,Yukan叔叔接著馬上說:「有很多白色水花的地方代表有石頭,不要走那邊。」,很快地我們脱下雨鞋兩個人牽著手涉水到了河的對岸,上岸後他說「水流很大一個人過很容易跌倒,兩個人一起過就會很穩了。」,我才知道這就是因經驗累積所昇華先民不斷傳承下來的智慧。

從旁邊一條支流往上走沿路找藤,走著走著經過一處有土蜂的地方,留在原地觀察一下子後繞旁邊的路上去,再往前開始有潺潺溪水聲,跨過了細流接著往左邊上切,到達另外一個斜面,在岩壁旁Yukan叔叔吩咐著,他去上面將藤砍下,而我在後面把藤拉下去。

幾次採藤的經驗裡,當我還在注意腳下的路或是找著藤的出沒點,他總會先看見適合拿的藤在哪裡,野生的黃藤會在地面上蔓延也會攀著樹木往高處走,長度可以到幾十公尺,而我們要選擇的是其中的一段而已。在採藤時,Yukan叔叔都會說著怎麼判斷要取哪一段的藤,黃藤所在的位置、生長樣態都是判斷是否適合取用的指標。舉例來說,生長在山溝的藤比較好,它會攀著樹往上生長,型態比較直條不會過度彎曲,水分也比較少,而相較之下,彎來彎去的藤在後續剖藤的時候會不好處理。黃藤跟竹子一樣都是一節一節生長,每段之間的節點間隔越長也屬於較好的藤,若是節點太大則不會拿取,因為在藤編的過程中會跟其他在編製線路上的藤卡在一起,用力拉扯容易產生斷裂。還有一種不會拿的是延伸長到地上的藤,原因是水分太多,在削藤的過程中不好處理。我總想著這些肉眼判斷標準跟視野的敏銳度都是在歲月磨練中不斷修正,累積而來的「超能力」啊!

到了太陽將近移動到頭頂上方的時刻,藤也拿的差不多了,我習慣性地在後方觀察Yukan叔叔的一舉一動,看他腳落下去踩著土壤的方式,身體借用樹根力量往陡壁上前的肢體協調,看他時刻觀察樹上面的藤與地面的足跡,對環境四周變化的靈敏與互動。從他的身上我也試著開始融入山林裡,模仿、汲取這些珍貴的智慧,持續學習關於採藤的事。

圖一、隱身在樹林間被藤蔓交織的黃藤,你有找到幾條呢?
圖三、在岩壁旁,發現可以取用的黃藤
圖二、黃藤的倒勾可以讓它便於攀附在樹上,同時也是在山上要小心避開的利器
圖四、颱風過後,很適合採藤,有很多被吹下來的藤,方便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