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_2024 SIG「地方價值創造:資源活化與地方產業的新視野」【活動側記】

撰稿者:丁映瑄
審稿者:房思宏

「大學PLUS臺灣鄉創俱樂部」團隊舉辦的2024 SIG 議題沙龍交流活動,以「地方價值創造:資源活化與地方產業的新視野」為主題,邀請來自全台各地多所大學的USR計畫執行夥伴一同參與分享,藉由聚集不同場域的經驗共同思考大學端如何能有效對焦社區需求,發展出一套連結「在地教/學」與「地方生活」的價值共創模式。

圖為臺大USR「大學PLUS:臺灣鄉創俱樂部」計畫團隊舉辦「地方價值創造:資源活化與地方產業的新視野」之SIG議題沙龍交流活動合影。

「其實一開始有點受挫」僑光科技大學生活創意設計系主任李世珍副教授坦言,因僑光科大多年前便因颱風災後復興的活動,與台東縣延平鄉紅葉部落等地建立連結,但實際要正式推行「時來運轉」時間銀行計畫時,卻仍面對許多與溝通相關的挑戰。不僅如此,為確保資源能被有效運用,導入時間銀行前需先進行需求確認、資源盤點,再串聯NPO組織(如:國際傑人會),讓計畫扮演連結外界資源與部落的節點,而非直接投入經費資源。同時,部落夥伴長期經歷短期資源來來去去,對於各大學的USR計畫不免抱持懷疑,計畫必須透過長時間的陪伴,與部落建立穩定的信任關係,才有可能真正落實計畫目標,得到雙方都有感的成果。

另外,李世珍副教授也強調要建立人才資料庫、邀請在地青年參與,進行地方培力,才能走得長遠。然而,計畫的永續性在校園內又面臨另一個棘手的問題:若是以課程的方式帶學生進入部落,計畫之延續性即受到學校整體修課規劃的限制。因此,李世珍副教授擴大計畫與學生的連結,除了將系所課程發展為跨院的通識學分、全民原教課程外,也加入原住民助學金的服務時數、以及大專生部落暑期工讀等管道,藉此增加學生背景的多元性,也讓計畫能更永續。

針對學生投入的永續性,銘傳大學企業管理系的林青蓉教授,以執行USR計畫「龜旅價值共創」的經驗,提供了另一個可能的解方。曾在觀光學院擔任院長的林青蓉教授表示計畫基於觀光系所專業,期待與地方團隊攜手挖掘桃園市龜山區的生活價值亮點,讓新加入龜山的居民產生地方認同感,也帶更多人進來龜山。考量到若計畫以課程為核心,每半年就會面臨人才流失的困境;故選擇由學生社團(旅遊創新實驗社)出發,不僅拉長個別學生能夠參與的時間段,也能透過不同年級的學生之間的連結,促成計畫的延續與傳承。

「我們要的是不是讓一百萬個人來一次,而是一萬個人來一百次」林青蓉引用社區設計一書作者山崎亮的說法,點出疫情後的永續旅遊強調的是「社區內部的發展與凝聚」,要由地方自主參與,才能真正動起來。尤其,計畫與在地青創團隊「桃園回龜山陣線」合作,鎖定楓茶米農村社區、憲光二村周邊文化館舍,帶同學進入場域舉辦走讀活動,也共創「山山山市集」,擴大場域與外界的連結。換言之,當計畫以協作而非輔導的角度介入,龜山區才能從文化、環境、產業等不同面向說自己的故事,凸顯出其宜居、宜訪的價值所在。

相較於龜山的案例,國立屏東大學的USR計畫則是在屏東地區多點開花,深耕南國的山與海。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的古淑薰副教授分享帶學生一起走入枋寮鄉和泰武部落的經驗,也同樣點出社區自主行動的重要性。在枋寮「農村搖滾創生」,是先藉田調與訪談理解地方需求,再實作產出;透過上述模式,學生為場域打造的產業平台也確實獲得社區居民之青睞,場域甚至決定向學生購買logo版權。然而,進入泰武又是全然不同的狀況。由於部落大多有被外人消費、被掠奪的創傷,計畫不僅要努力取得地方的信任,也要協助部落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為此,計畫雖會協助部落申請不同補助案的書面工作,但執行皆全權交與地方,現在部落也提出「明年我們也想自己做」的想法,確實展現計畫的培力成果。

計畫過程中除了要聽見地方的聲音,古淑薰副教授也提到不能忘記USR計畫的「教學」本質,具體地說是不斷思考如何透過與場域的合作來培育學生。因此,必須仔細尋覓適合的場域業師,確認對方願意和學生慢慢磨合、發展共創模式。另外,為了讓地方也能了解學生的想法,也從去年開始舉辦地方和學生的對談活動,透過不斷調整設計,更接近「共學共創」的目標。

與屏東大學一樣,臺大「大學PLUS」團隊經營了南澳與大溪兩個不同的場域。其中南澳主題是「海山生活基地」,因為地方已經有多個組織各自在不同領域深耕,計畫著重在「中介者」的視角,思考如何創造並擴大地方與外界的連結、建立關係人口,也讓場域夥伴他們的努力能被外界看見。大溪發展主軸則是「青創基地」,由於當地有許多懷抱熱忱與夢想的青年夥伴,但他們不一定接得住政府資源,計畫便介入陪伴、中介提供相應的資源。兩個場域執行的方向雖不同,但都很重視場域夥伴的主體性。

最後,與會的老師們,也針對彼此的問題給了許多經驗上的回饋與分享。例如:大學PLUS未來將逐漸從大溪退場,李世珍便分享了僑光從紅葉部落退場的經驗,建議可增加與地方公部門單位的聯繫,並多邀請在地青年投入,讓USR資源退場後有更多方式可以延續。各個團隊也都十分關注「媒合地方、業師與學生投入計畫的過程如何妥善進行資源的分配與使用」此一議題,對此,大學PLUS計畫主持人張聖琳教授回應認為,地方或許百花齊放,但USR計畫還是要回到活化地方資源、培育在地與校園人才等「社會責任」本身,才有機會實踐目標。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參與USR計畫的各校夥伴都同意與地方共學共創的重要性,USR計畫的大學端必須深耕地方、盤點場域需求、並導入各種資源,循序漸進地協力建立起地方的支持系統,才能促成更加永續的社會責任實踐,讓場域團隊能持續地向前推進。

圖為臺大「大學PLUS」計畫老師交流分享計畫經驗,右一臺大環安衛主任暨計畫共同主持人林晉玄教授、右二為臺大創新設計學院代理院長暨計畫主持人張聖琳教授、右三為臺大社會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暨計畫共同主持人謝筱玫副教授。

媒體報導
經濟日報(2024)。臺大USR「大學PLUS」舉辦交流沙龍 邀請多校分享 跨域探索活化地方資源新方法。2024年9月7日,取自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22/8213173
聚財網(2024)。臺大USR「大學PLUS」舉辦交流沙龍 邀請多校分享 跨域探索活化地方資源新方法。2024年9月7日,取自https://news.wearn.com/c1584658.html

圖為銘傳大學銘林青蓉教授教授(左二)分享。
圖為僑光科大李世珍副教授(左二)分享。
圖為中原大學許宜珮副教授(左二)分享。

圖為屏東大學古淑薰副教授(右二)分享。 
圖為臺大陳懷萱助理教授(右二)分享。
圖為臺大房思宏博士(右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