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部落雞事-打造社會性農業,跨域串連產業鍊【場域側記】

七月中的炎炎夏日,延續今年五月底南澳布拉格雞團隊到臺中的產業交流,這次換布拉格雞的「盟主」、也是在地的泰雅部落青年林凱恩,在南澳迎接德瑪汶的合作夥伴,一同在南澳鄉進行兩地交流,此次從產業鍊的專業化的雛雞養殖來見學開始,打開對話後由布拉格雞分享如何透過這樣的產業分工,來降低新手雞戶的學習門檻,最後則帶進入布拉格雞的特色,參訪因應風土打造的雞舍。

德瑪汶全名為「深耕德瑪汶協會」,是達觀部落的地方組織,同樣飼養「中興紅羽土雞1982」的品種,因此在養殖層面,雙方能夠彼此連動、相互交流經驗與技術。更可貴的是,儘管在組織運作上採取的模式不甚相同,凱恩與德瑪汶創辦人林建治,都全心致力於原鄉產業的發展,企圖建立永續的經營模式以解決部落長期的問題。不只是產業而更著重於社會性的意涵,是兩人共通的信念。

圖:南澳布拉格雞團隊與台中德瑪汶協會,一同前往見學雛雞養殖技術。

南澳布拉格雞為達到明年增產、多方擴大經營規模的目標,於近期開始嘗試代理飼養,擴大養殖數。因此,本次共學的第一站便到茂安部落的一處雞舍,參訪負責代養的雞戶建宏(阿勇),觀摩並學習他多年經驗摸索出的養殖方法。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發酵床」,將乾粗糠倒在地板上,鋪得厚厚的,再倒入自製有機秘方,就能為雞隻打造了無臭、乾燥且舒適的環境。阿勇強調,養殖就是要把問題找出來,以他的觀察,雞的腸胃和呼吸道就是最容易生病、出問題,因此要特別觀照之處。

打造健康的育雛空間
圖:育雛雞戶建宏分享如何打造健康的育雛空間

凱恩也在一旁補充,選擇代養是平衡雞戶需要休息或場地建置的時間,或者在新雞戶剛上手的試驗性階段分散風險、提供協助。隨著布拉格雞團隊內部制度越來越完善,他們也在多方拓展不同可能性,開創新局。

下午,布拉格雞團隊帶著德瑪汶的夥伴們觀摩了三位雞戶的雞舍。南澳地勢多變,且氣候、環境條件不一,因此要「跟自己的雞舍打仗」,而發展出各式因地制宜的雞舍,德瑪汶此行正好能夠參照、學習。針對德瑪汶以部落長者、小農及德瑪汶夥伴分階段合力飼養的共有雞制度,布拉格雞的成員們則提出動線規劃、作業空間面的思考,共同研討各種不同做法的可行性,並建議德瑪汶嘗試集中飼養的模式,老者們可以輪流值班,壓力也相對小。

雞舍參訪結束後,眾人在「雞大王」會合。雞大王是布拉格雞的夥伴江永業開設的餐廳,也是他們的「談正事專用地」。布拉格雞班長黎慕依以詳盡的簡報,向大家分享布拉格雞的發展脈絡、團隊成員、運作模式及近年的成長與瓶頸,讓雙方都能夠更深入完整地瞭解彼此。

部落建立產業的挑戰
圖:凱恩(中)分享在部落建立產業的挑戰,以及過程中的收穫。

凱恩坦承,組織性是目前布拉格雞整體運作最薄弱之處,也缺乏合作對象。因此,希望能借鑒德瑪汶的經驗、互相學習,並透過雙方合作逐步開展產業鏈,建立產業模式。也是讓部落了解到自身所積累的養殖經驗,可以為其他部落的發展盡一份力量。

建治大哥則真誠地回應:「南澳願意無償幫助部落夥伴,傳授自身具商業價值的養殖技術,並共同探討如何突破自身產業規模,令我們深深感受到部落跨越地理限制的彼此支持,也令德瑪汶部落更有信心繼續努力。」育雛專業的雞戶-阿勇亦爽快地表示:「人家願意來我就願意講,因為部落的產業要打開,真的需靠同行形成力量。」

德瑪汶部落分享
圖:德瑪汶部落分享這兩次的交流帶來的收穫與支持。

大學Plus計畫長期在地方場域協助媒合各方資源,希望透過流動、共學、共創,開創社會性與經濟性兼具的行動和連結關係。藉由本次「以雞會友」的參訪聚會,我們看見部落小農組織在分享養殖技術的過程中,亦同時發展出社會與團結經濟的關係,接下來也將以此為厚實的基礎,持續向前。

南澳布拉格雞因應風土打造的雞舍
圖:南澳布拉格雞因應風土打造的雞舍

前次參訪記錄:https://ntuplus.ntu.edu.tw/?p=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