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部落共食共作、共創未來:南澳布拉格雞與達觀部落共有雞的交流【場域側記】

撰稿者:丁映瑄
審稿者:林凱恩、李佳澤

週五一早,凱恩帶著南澳布拉格雞養殖戶的核心夥伴,包括養殖班班長Limuy、合夥人兼餐廳老闆─輝哥,同行人還有前宜蘭縣大同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鍾正志大哥,到臺中縣和平鄉的達觀部落,與部落的地方組織「深耕德瑪汶協會」(以下簡稱協會)交流「中興紅羽土雞1982」的養殖經驗,並嘗試進一步商談合作的可能。

創辦人林建治,介紹深耕德瑪汶協會的核心理念。

上午由深耕德瑪汶協會的創辦人林建治開場,向與會者說明協會的發展脈絡與目標,如何開啟部落養雞的契機。達觀部落所在的大安溪流域,在二十五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中受到重創,當時有許多部落青年返鄉投入災後重建工作,建治大哥便是其中的一員。他和族人們不斷投入硬體設施重建的同時,也深刻意識部落若要能永續發展,便必須發展一系列源於部落自身文化、資源與特色的產業。唯有跳脫對於外界資源的依賴性,才能提高部落的韌性,並脫離缺乏主體性的困境。

因此,依循泰雅「共食、共作」的文化,建治大哥與部落夥伴們先後創辦了「部落共同廚房」與「深耕德瑪汶協會」,懷著共同照顧族人的願景,期待透過組織運用部落土地、培養在地團隊,發展出共享共作的產業,達到賦權充能的效果。協會的「共有雞」延續部落自立與共同照護的核心理念,五週前的小雞都交由長者照顧,讓長者有機會透過工作獲得經濟收入與自我價值感;第六週開始,便由小農接手飼養至可以出貨的大小。然而,即便理念良善,在實踐上卻是在建治大哥與其夥伴的日常生活中面臨許多艱辛的挑戰。

下午,建治大哥帶領南澳夥伴們參觀其中一位共有雞戶的雞舍;她的雞舍位在果園一隅,用圍欄圈出一小塊放牧空間,公、母雞加總共有七十隻左右。首先,達觀部落的小農提出一些問題來討論,雞舍的活動(放牧)空間,是否跟養殖育成率有關。南澳夥伴們從自身的經驗,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法,例如:應多準備飼料盆與增加棲架,避免雞因爭搶地盤的打鬥、駕乘行為的傷害和影響雞隻的腳底健康;週期性排程清理環境;解決積水問題,以確保雞隻不亂吃喝,造成健康負面的影響等等。南澳的夥伴表示,他們的雞舍面積與這座雞舍相近,但卻可以飼養兩百至三百隻雞,也不需刻意地將公母雞分開養殖,「許多事情不是做不到的事,只是需要動點巧思提出因應對策與方法來克服」。

南澳場域夥伴林凱恩(中)及合夥人輝哥(左),與深耕德瑪汶協會創辦人林建治(右)交流中興紅羽土雞1982養殖經驗。

回到協會的小木屋,凱恩進一步分享南澳的養殖經驗。儘管南澳布拉格雞的雞戶不是採取企業化經營,但他們極度注重科學化的養殖,從餵食、疾病控管、雞舍管理、產業經營、成本估算,每一個步驟都有一套標準流程與方法。他也在簡報中分享南澳養殖戶使用的飼養標準量表與自我檢核表,提供協會參考與使用;前者能幫助小農確保雞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能吃足量、維持生長曲線,後者則是讓雞戶每週抽檢五隻雞,定期追蹤生長狀況,以利及時調整。「不是我們養得比較好,而是任何工作的參與,勢必面對專業化的過程。」凱恩向建治大哥與協會經理說明,彼此在經營產業仍需要思考品質、成本與獲利之間的平衡性,監管的制度須建立與確實執行,對於雞戶有所要求,才能真正達到產業永續。

同為返回泰雅部落發展的族人,凱恩很支持協會共有雞照護長者的理念,期待將共有雞的品質提升,最快明年起便可與協會合作肉雞產銷工作。南澳布拉格雞整體品牌已設定明年的增產目標,若共有雞能加入便有助增加鋪貨量,多方擴大經營規模。

凱恩指出,由於南澳與達觀飼養的雞種都是中興紅羽土雞,最需要花費時間心力照顧的是中雞至成雞階段,雛雞由長者托育的環節不會受到影響,鼓勵協會與小農溝通,嘗試調整養殖模式。協會也認為共有雞的模式目前在生產與銷售方面都遭遇一些阻礙,有提升並穩定品質的需求。雙方達成共識,於今年六、七月讓共有雞的小農到南澳參訪,屆時再繼續商討未來合作的事宜。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