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社區設計:大溪場域時間銀行系統的實踐與挑戰

撰稿者:蕭琬蓁
審稿者:李佳澤

本學期(112-1)的「創新社區設計」課程,藉由時間銀行系統來到大溪交換專長。學生們透過實際走訪大溪、與場域工作者互動,逐漸發現場域工作者的需求,以及自身能提供的價值。並與雄本老屋規劃、桃園市青少年探索學習協會(下稱協會)共同對大溪酷學堂(大溪青年創業基地)進行空間營造。在大溪進行一整學期的時間交換。

時間銀行概念最早源自於日本水島照子1973 年在大阪推動的勞力銀行。 隨後198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Edgar S. Cahn 教授延伸此概念,提出 「時間銀行」名稱及內涵,概念是社區成員透過向其他成員提供服務,來「儲存」一個小時的勞動力,而日後當自己有需求時,可以從其他成員端「提取」一個小時的服務來作為回報。每個人都具有寶貴的資產,透過需求與供給的互惠方式重新定義工作,以達成個人生命週期或世代間的互助、互信與尊重。

本次會談,我們邀請了「優時間銀行雲」的團隊與我們一起分享使用經驗,並探討「時間銀行在大溪落實的關鍵」。時間銀行系統於在地推動與落實並沒有想像中這麼簡單,社區成員要有彼此信任的基礎,並且有特定的人能作為power user(高級使用者)帶領大家使用此系統,也需要社區關鍵人物帶動有效資源與相關討論活動,深入掌握社區問題,才有在地推動與落實的可能。這次很難得有機會與優時間銀行雲團隊線下交流,我們發現時間銀行在大溪永續推動的關鍵,協會需要有更明確的組織定位與目標受眾。

為吸引到大溪可以提供服務的青少年,需要組織進行完善的規劃,例如:組織的核心價值、主要的服務類型等,來吸引青少年進入協會,協助地方發展。協會負責人宗俊表示:「希望青少年可以透過優時間系統產出自己的服務歷程,並轉化成一種可以對接到學習歷程的資料」。期望透過優時間銀行雲所使用的區塊鏈技術,讓青少年過去累積的幫助經驗都可以化做文字記錄下來,並以區塊鏈透明安全、不可竄改的特性,為服務經驗提供強而有力的背書。

而優時間銀行雲的系統著重在幫助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建置高齡照護的志工服務系統,我們也討論到目前現有的「青少教育」服務類型,尚未建置第二層的細項服務選單。但細項服務並不能包山包海,時間銀行使用的實務面上,能夠完美對接到供給與需求非常困難,所以過往在非營利組織的使用經驗中,大多是看服務對象、時間、地點、類型,來判斷自己是否有辦法服務。比較多是以互助性質來提供服務,是否能完整地達到需求反而是其次。在本次會談中,雙方都提出一些構想,認為課業、生活陪伴、職涯、運動健康、家庭作業、職涯發展都可能會是青少教育細項服務類型可以發展的面向。協會需深入地方,並找出青少年教育通用的細項分類。

未來,期望在持續使用時間銀行互助交換的概念下,持續幫助在地青年進行互助交換,累積地方的專長交換人才庫,透過互助累積他們的學習經歷,即使在少子化的情況下,也能發揮社區的力量,讓學子們能夠在社區當中學習,形成一個互助交換模式,發揮社區的價值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