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創生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之旅(下)

撰稿者:李佳澤
審稿者:林志泉

這一趟的參觀,其實不用太長的時間便可以將內容看完,但從在地志工熱情的介紹後,意外地瞭解了更多關於展示以外的大溪創生館的故事。大溪創生館的空間不大,但從建築、展演內容、設有AI裝置都能看出,大溪創生館與木博館群想展示的內容有很大的不同。木博館群是舊式的日式宿舍,展覽也多以過去的故事為主軸,詳細的介紹著大溪的人文、地景及產業發展脈絡;而創生館則是玻璃帷幕清水模的現代建築,呈現著街角館行動者的足跡與成果,甚至讓觀者也參與創造,共同立足於此時此刻,將創生館作為起始點,打開對大溪未來的想像。

圖一:大溪創生館中的AI互動裝置,讓觀者描繪出想像中的大溪。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作為桃園市第一座博物館,肩負有地方文化保存與發展的願景及使命,針對木藝、社頭與日常文化有非常詳盡的紀錄與展示。讓觀者透過個別館舍窺探不同文化主題,而這些小小的單點又如何點與點連線而交織成好多面,形成大溪精彩又立體的文化樣貌。並且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也是台灣第一座無圍牆的博物館,自開館以來,致力推動「街角館」計畫,讓大溪人說自己的故事,讓整個大溪都是博物館。每個街角館,代表著不同的產業技術、獨特的生活記憶,透過整理與分享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經驗,更能具體描繪出大溪豐厚的文化底蘊。

圖二:在展館內強調在地共學夥伴「大溪好朋友」的重要性。

大溪創生館,相較於其他館設而言,更多是嘗試把創生館作為一個平台,展示文化發展的願景。看著豆干店發展出特色食譜、木藝青年團的創意行動、醒獅團的國際表演等,都能強烈而直接的感覺到,這些行動夥伴站在既有的文化上,繼續向前邁進的努力。且每個街角館夥伴也是彼此的共學夥伴,在創新的路上攜手前行,在百工百業中,結伴一起發揮大溪的匠人精神。

圖三:常設展主題「大溪知己」,除讓觀者認識大溪,也認識文化行動者的大溪好朋友們。

經過這一趟的參觀,除了大溪街角館的活力令人讚嘆之外,也非常佩服木博館作為重要推手那些有形無形的努力。讓文化保存與發展不只是博物館的事,而是整個社區,乃至整個大溪的事。如何能夠在計畫進入社區擾動後仍然保有地方的主體性,且動員在地成員一起朝同樣的方向前進,讓夥伴們說著自己的故事並發揚光大,相信也是大學社會責任計畫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