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的多元視角:實踐中拓展的共創想像【論壇側記】

撰稿者:蘇妍希
審稿者:李佳澤

大學PLUS計畫博士後研究員-房思宏博士,進行計畫介紹。

大學PLUS計畫長期致力於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的實踐,至今已執行至第三期,除了持續協助匯整地方需求和資源、陪伴場域夥伴外,也投入邁向「創生創業,建立穩定可長期運作的經營模式」的目標。本次講座由房思宏老師主持,邀請「桃園市青少年探索學習協會」李宗俊理事長、「好伴社計」共同創辦人周家緯和「優時間銀行雲」共同創辦人陳宏益來分享,希望透過不同場域和技術的實務交流,帶動更多大學對於地方創生的討論,創造大學、地方和技術平台間的新可能。

其中,李宗俊是我們長期合作、共學的場域夥伴,他以「地方創生的探索與實踐」為題,展開他在桃園大溪摸爬滾打、奮鬥的血淚史。宗俊於退伍後進入至善高中就任專任老師,親身體認到偏鄉教育的問題與困難:學生無心學習、時常打工,家裡更有各種狀況,連社區生活都做不到。於是,他活用社區的需求與資源,騎腳踏車帶學生到社區大街小巷服務,陪伴社區長輩、帶小朋友玩桌遊,練習表達能力。他發現,戶外教育的方式很適合這些學生,學生在教室睡覺、不聽課,在戶外卻能發現並拓展自身的能力。然而,社區教育無法換得證照,非正規的教育方式亦無法獲得其他教師的認同,於是宗俊換個方式,在白石山山腳下開始「大溪山野教室」的實驗。

講師李宗俊分享大溪戶外冒險教育經驗。

宗俊在「大溪山野教室」帶戶外冒險教育,並請學生擔任助教,持續保持和學生的連結,卻碰上疫情、地主將地收回,自己也在戶外活動中受傷,只好暫停。重整過後,這次他選擇和夥伴合作重啟閒置的教育基地,連結社群、串聯人才、孵化行動,並與台大大學plus計畫合作,導入台大師生資源。此外,基於戶外教育的高風險,宗俊也連結地方單位,投入低風險(社區)遊程的開發。宗俊開玩笑地說:「其實我本來的講題想說『地方創傷的探索與實踐』,我今天是來拋磚引玉的。」地方創生不易,需要各方資源、角度的整合與投入,宗俊透過峰迴路轉的真實生命經驗,讓我們看到地方創生的現實面貌。

「好伴社計」的共同創辦人周家緯,則以社會設計的角度為我們打開進入地方的另一種途徑。他先為我們定義何謂「社會設計」:它是一個實踐過程,其中必然包含「公眾或利害關係人的參與」、「標的是複雜的公共社會議題」和「帶來一定的社會價值」,簡單說就是「企劃」。「好伴」實踐的場域是台中舊城區,在直轄市談地方創生看似不合理,然而都市有都市該做的事,才能再連結回地方。「好伴」著力於社會住宅、青年培力等議題場域,家緯定義它為「中介組織」,如果「實作場域+串聯單位+產出形式=關於「人」的參與結果」,「好伴」就是構想、媒合,讓實踐發生的角色。

講師周家緯分享「好伴社計」的點點滴滴及個人的心路歷程。

除了和我們介紹「好伴」如何發揮影響力外,家緯也和我們分享他和地方建立關係的契機:大四修的「社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這堂社會系的課開啟他「社會學的想像」,開始在表象下看到結構性的問題。他也建議同學多跨領域修課,開展不同的角度和思考空間;若已有想做的事,不妨尋找夥伴,養好同溫層,一起學習、實踐。

「優時間銀行雲」共同創辦人陳宏益則為我們詳盡地解說時間銀行的運作機制,開展我們對於技術平台如何應用在地方創生、場域實踐的想像。加入時間銀行需經過面試並提供保證人,加入成為會員後,每個會員便是平等的。意即,需要服務之於也都要提供服務;服務一小時便得到一枚時間幣,不論服務內容簡單或複雜。時間銀行以時間作為一致標準,為經濟弱勢族群創造新的可能。

講師陳宏益分享時間銀行與科技趨勢。

陳董事長也以豐富的閱歷向同學分享,「永續,要先能自給自足」,建立穩定長足的模式不可或缺;此外,「博雅學習」和「AIGC」的運用也是關鍵,我們已迎來AI時代,AI儲存的資訊量已遠超過一個人所能掌握的。因此,更要懂得提問、善用工具,讓它幫助你思考、創新,而不只是被它超越。

何謂「地方創生」?「生」是生計、生活還是生命?每個人心中可能都有不同的洞見。透過這次的地方創生論壇,大學plus計畫聚集了在不同場域、以不同切角致力於地方創生的前輩、夥伴,從他們的生命經驗中凝鍊出全新的想像,產生新的連結關係,開創新的實踐途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