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基隆城市博覽會(一):城「事」如何搖身成為博覽會

撰稿者:陳威丞
審稿者:林志泉

本文主要係針對2022基隆城市城博會(以下簡稱城博會)之於城市議題的各種聯想,較無法涉及城博會中眾多藝術作品所傳達的價值及內涵討論,儘管內容無法涵蓋所有面向的討論,但本文的寫作目的係為了紀錄和分享觀展後個人的所思所感,作為與他人對話、交流的基礎,也作為筆者未來持續反思都市議題的參照。

6月登場的2022基隆城市博覽會,總結基隆城市翻新的經驗、城市空間的展現,運用整個城市的場域進行策展。因郵輪產業是基隆的重要意象之一,基隆港是台灣的國際郵輪母港,城市博覽會運用郵輪結合城市翻新意象,呈現基隆嶄新的城市面容。(《魅力基隆》No.37,2022)

2022基隆城市博覽會以「起點城市」為名,因基隆這座城市為台灣標誌出許多重要的地理起點,包括台灣縱貫鐵路起點、高速公路起點以及衡量海拔高度的原點,除此之外,基隆作為起點的意涵,甚且還包含了近幾年來的城市改造行動。

城博會主視覺意象海報。圖/基隆城博會官網

筆者與基隆的淵源是直到2014年北上台北唸書後,在一個已經無法回想起來的機緣下(印象中應該是為了一碗「遠東泡泡冰」)展開。不過,2015年有幸「解鎖」基隆之後,也馬上被這一座背山面海的港口城市深深著迷著。然而,現在仔細思索「解鎖」基隆這一件事,似乎也透露出這座城市長期在「大台北」的統稱下,因地處邊緣、天候不佳等各種推力而被眾人埋沒的困境。

城市即展場:移動的視角

儘管大家對基隆「雨都」的第一印象,經常模糊了基隆的城市樣貌,但在本次城博會各個展館的配置中,基本上已相當適切地提供遊客親身去感受基隆的豐富城市風采。這座佔地132.8平方公里的城市,濃縮了山、海、港與市,藉由分散式的展場的配置,來訪的遊客能夠自行選擇感興趣的主題,並嘗試將身體及情感融入在這些不同展場的空間背景中,找到舒適的位置與這座城市的脈動嵌合。

城博會的展區配置。圖/基隆城博會官網

回應基隆市政府「城市即展場」的概念,透過散佈於城市不同角落的各個展館,不經意地也拉出了兼具空間及議題的豐富層次。觀展途中,遊客能夠因為移動創造出多元視角,跳脫限於特定景點的單一感受,以更具全貌觀的方式認識基隆。基隆的山、海、港、市也在移動的框架中,不只是作為襯托遊人喧囂的無聲背景,而是積極浮現與人互動,讓每個人有了與這座城市接地的連結。

舉例來說,城博會期間限定的「海上看展」,讓遊客從國門廣場旁的小艇碼頭登船出發航向正濱漁港,原本熟悉的視角在此航程中,便慢慢地導引至相反方向,轉而由海上觀看、回望這座城市。此時,人們似乎才有機會清楚看見由山系所環繞的基隆城市樣貌。視角的移動,同時也創造出前所未見的視覺衝擊,並深刻引發人們對這座城市重新認識與感知的過程:海港第一排為高聳的貨櫃、機具及戒備森嚴的軍事設施所屏蔽,儘管間接成為基隆為台灣擔負重要航運、戰略地位的印記,但卻阻礙著這座城市向海連結、開展更多可能的機會。

圖/從海上回望基隆市

在此之下,基隆市政府提出的《市港再生標竿計畫》即不全然是基隆眾多的大型計畫之一,或者是限於市府的藍圖擘劃,而是更具象地將人們視野所及和發自內心的情感連結起來,進而開放對於基隆這座城市的願景想像,達成所謂「城市即展場」的效果。對於喜愛基隆這座城市的人來說,市內大大小小如《市港再生標竿計畫》等建設的擘劃與實踐,也許不見得是每一位市民傾心的方案,但不可否認地,確實使人預見了城市的翻轉,並同步開啟關於基隆「城事」的多元可能。

More-than Expo,博覽會之外…

        近幾年來,全台不少縣市鄉鎮都浮現了不論是名為生活節、藝術季、設計展抑或者是博覽會等五花八門的活動,藉此宣揚地方特色、強化地方意象,進而建立地方品牌,吸引更多遊客的來訪。尤其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國內興盛的旅遊風氣也促使各級地方政府,無不積極透過舉辦各類活動為地方增添亮點,創造出能夠讓遊客回訪的誘因。不過,不少批評也指出,這類活動如同放煙火活動般,對地方發展缺乏正向且長遠的作用。

圖/向晚的和平橋

特別是在以一座城市的尺度作為展場的博覽會中,許多人不免直覺性地與地方首長的政績宣傳聯想在一塊,然而,任何活動不可否認地皆有程度不一的政治意圖。事實上,以博覽會形式展示執政成果,在歷史上早已是行之有年的作法,最著名的本地案例莫過於日殖時期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在當年甚至吸引了全台一半人口參訪。因此,哪一些博覽會純粹淪為歌功頌德的政績宣傳,哪一些又能夠承載相對進步的價值,也許才是檢視博覽會作爲方法是否適當的關鍵之處。

基隆市政府有意無意間在2022地方選舉年,同時也是林右昌市長八年任期的倒數階段舉辦城博會,為市長、市府團隊以及基隆這座城市留下代結語所籌辦的一場「畢業成果展」。在城博會期間,我也分別在主展館-起點城市及基隆聯合事務所-時代基隆兩次遇到市長,不過,市長不全然是以市長身份到現場視察活動,反而更像是以主講人之姿登場,在聽眾毫不設防下拿起簡報筆,對著莫過於屬他最熟悉的海報內容和城市模型比畫,向市民及遊客細數這座〔體質欠佳的三高城市(高失業率、高離婚率、高自殺率)〕,如何在八年任期的規劃與建設中,逐步啟動城市轉型工作,帶來新的基隆城市願景與氣象。

圖/林右昌市長「簡報」實況

雖然在市長的「簡報」中,乍聽之下仍不免有幾分政績宣傳的意味,例如提到過去基隆市慘烈的財政狀況,如何在不停擺建設的前提下,於任期內成功扭轉。然而,我也驚異地感受到,現場似乎沒有太多聽眾針對類似的宣傳言說有強烈的厭惡和排斥。除了可能歸因於市長的個人魅力,以及市長向眾人發表言說過程中所展現的親和力,關鍵之處也許更在於,市民和遊客同時是不同程度地真實參與在市長所描繪的城市蛻變過程中,因此對於每一位參觀城博會的人來說,城市空間的改造與轉變、文宣海報上的文字,抑或是多媒體所放映的影像,皆是能夠與人們產生連結的內容,而非僅僅是冷冰冰的政績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