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基隆城市博覽會(二)_徛起基隆,創造起點

撰稿者:陳威丞
審稿者:林志泉

博覽會作為方法:市民參與作為關鍵

「你說短暫的煙火沒有價值嗎?其實不然,煙花之下是部分人對未來盼望的寄託、成果的展現及勞碌後心靈的慰藉,用放鬆的心情觀賞基隆這些年來的物換星移。每片風景都是無數辛勞下的成果,蘊含著一個個具有溫度的故事。政府不是產業本身,而是扮演著統籌與規劃的角色,如果能把眼光重新放回到每個付出的「人」身上,或許就不會執著於政治口水的謾罵中。」(出自「海。嶼。足跡」臉書貼文,2022/6/23)

博覽會作為方法的意涵,若存在超越政治宣傳之外的積極作用,勢必需要鑲嵌在人的參與過程中。兩天觀展期間,我多次在走路途中、公車上或者餐飲店內,聽聞當地居民表示:「這和我對基隆的印象好不一樣!」有一回甚至清楚聽見一位路人,向她的外地朋友娓娓道來林右昌市長上台之後的政績,大方肯定市長對基隆的貢獻。在這些「小道消息」中,想必有我忽略而沒有辦法觸及的聲音,不過對一位外地遊客來說,我確實能夠在城博會期間感受到強力流竄的「城市光榮感」。

當筆者實際深入參觀各展場,也不禁意地感染到對於基隆的光榮感及認同感。這樣的感受儘管不是家鄉情壞的,畢竟自己並非嚴格定義下的基隆人,但卻是一股油然而生的悸動,它來自見證一座城市的蛻變如何經由市民的參與,將「城事」以更有溫度的方式呈現出來,以此散播、傳遞光榮和喜悅給更多人。城市的蛻變,在博覽會作為方法的指引下,因此不是透過展列簽名式的空間改造案例,讓政治人物作為累積個人政治能量之用,或者作為形塑個人形象的手段,而是從市民的參與中長出來,積極地面向所有人,進而回饋到對一座城市和一片土地的深層認同。

圖/正濱漁港彩虹屋

具體來說,位在舊太平國小的「城市參與製作所」,即特別展示出基隆的蛻變如何與每一位參與在其中的市民相關連。在「assemblage共創精神」的概念下,市府、顧問公司、公民團體及個別市民一齊促成了深入巷弄、校園及各類公共空間的改造行動,四個more-than的開展(more-than me【我與城市】、more-than social network【社群與城市】、more-than local community【社區、地方與城市】、more-than our future【未來與城市】)更具體指引出市民參與的方法論:藉由舉辦各種議題的工作坊,首先邀請不同年齡、背景的市民一同發想城市,接著引入專業社群的力量進入社區共做,在「畫一個比自己更大的圓」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讓人們深入涉入其中,同時引發更多人的關注及投入,進而在最後引發更具全面性的都市轉型議程和實質行動。

除此之外,沙灣展區的基隆要塞司令部(以下簡稱司令部),儘管作為市定古蹟,在修復及活化的工作上有其專業性及嚴肅性,不過,對於家族世居在司令部對街的居民來說,透過導覽活動分享關於司令部之於家族不同世代的記憶和連結,不僅賦予城市空間改造行動生動的故事性,當故事一旦被引燃,司令部未來的經營方向,乃至於司令部周遭環境的變動,也都成為大家議論紛紛的主題。這些過程也讓空間改造的行動,不會只是如灌迷湯般地貼上「城市美學」的空泛標籤,而是積極地由人們認識、了解及付諸相關行動的過程中,根本地產製了人們與這座城市的連結與認同。

圖/基隆要塞司令部

從城博會看中型城市的可能

        在〈2020臺灣設計展在新竹: 設計如何可以改變一座城市?〉中,針對台灣設計展(以下簡稱設計展)歷經模式移轉,從單一場館走向城市尺度的轉變已有簡單的描述。事實上,2020新竹設計展落幕以降,城市尺度的展場規劃已漸漸成為大家所熟悉的操作模式,包括緊接著而來的2021嘉義設計展一直到2022基隆城博會,三場展覽盛會除了透過串連不同展場實踐「城市即展場」的概念之外,另值得一提的是,三座主辦城市恰好也是台灣目前唯三的省轄市(新竹市、嘉義市、基隆市)。

        2022年適逢新竹市及嘉義市升格恢復為省轄市40週年,儘管歷經精省、廢省之後,省轄市的名稱和定位漸漸顯得拗口而曖昧不清,不少專家學者或改以二線城市(相對於一線城市的「六都」)稱呼之。不過,與其區分幾線城市背後所傳達的城市排名比序價值,或許以人口、土地面積大小作為衡量標準,將這三座城市歸類為「中型城市」,更能傳遞出有關城市定位的考量。雖然位處北台灣的基隆市和新竹市,受到全球城市競爭的影響,又在「大台北都會圈」的框架下,早已出現與鄰近行政區合併升格為「大新竹」或「超北市」的構想,不過,設計展和城博會的舉行,也適時地提供我們再次思索所謂中型城市的可能及展望。

        具體來說,這三座分別在連續三年內舉行大型展覽的主辦城市,有意識或無意識之間,皆多少挪用了中型城市的特點。遊客在造訪這三座城市時可以輕易發現,從三地的火車站一出站,往往只需步行一段路程,即能夠抵達為數不少的展館參觀。一方面除了反映在中型城市中,重要藝文館舍密集分佈的優勢,人們因此可以不需要透過汽機車就能輕鬆地移往下一個目的地。另一方面,這些藝文館舍往往也是市內的重要古蹟或歷史建物,透過展覽活動串連彼此,讓屬於這座城市的文化能夠更清楚的為大家所認識,進而在大城市或鉅型都市所依附的主導性開發邏輯外,留存屬於中型城市的特別紋理,開展出不一樣的城市發展可能。

嘉義設計展展覽地圖。圖/嘉義設計展官網

2021年嘉義設計展,有一名為「剛剛好的城市:理想生活再想像」的展出,當中提煉了嘉義市「剛剛好」的城市性格,從速度、時間、尺度三個面向,帶出小城迷人的生活風格。2022年基隆城博會,基隆市文化局在臉書上邀請大家一起標註註記「#文化舉起新基隆」的Slogan,感受文化的力量為基隆所帶來的轉變。在這些主題中,我也持續思考著,所謂「剛剛好」的城市尺度是什麼?如果「文化」真的有辦法舉起一座帶出嶄新意涵的城市,那麼該怎麼在「剛剛好」的都市尺度下配合?又如果「中型城市」是一種可能,那麼它該如何被定義和操作,才能讓我們所預見的都市運作圖像,有更令人期待的不一樣走向。 

圖/剛剛好的城市、剛剛好的生活

代結語:移動中展望城市的近未來

我十分慶幸能夠在若干年前先行與基隆結下良緣,並在歷次的走訪中,體驗著這座城市的美好和不足,從而感受2022城博會之於這座城市所承載的重量。援引我在2020新竹設計展「城市設計論壇」中,聆聽新竹市長及基隆市長兩位林市長對談內容後所留下的短註解:

城市設計1.0,完成了城市美化、讓事物美麗的階段性任務,透過城市行銷來發揚城市品牌;城市設計2.0,如基隆市長林右昌所言,必須進一步將設計的種子種到常民生活及教育領域之中,使得「設計」成為眾人的共識,讓「設計」成為一種看待事情、面對問題的內在思維,凝聚市民對於地方事務如何運作的新觀點,建立起內含設計精神的永續發展模式。

圖/兩位林市長於2020新竹設計展的對談。

2015年當我首此踏足基隆時,恰好是林右昌市長甫上任後不久,時隔近8年的時間,2022年藉由參觀城博會的經驗,也讓我真切感受到所謂「城市設計2.0」,是如何可能鑲嵌在實實在在的城市改造行動中,進而促成更大規模的城市蛻變歷程。

最後,除了不忘移轉話語權給基隆市民,邀請基隆市民道出博覽會之於在地人的感受和意義,發掘城博會期間之外、真實的城市日常生活處境(例如:基隆的城市交通,即便市府明顯已在博覽會期間積極調度公車接駁遊客,但缺乏單車租借系統及友善行人的步行環境等許多細小的城市治理課題,在城博會落幕後必定仍需要持續的關注)從而在移動的視角下,持續感受基隆這座城市的美好和不足,找到下一個開展行動的起點。

圖/從太平山城望向基隆港。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