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創新實作】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系列活動

撰稿人:廖俐瑜

後疫情時代帶來的求職困境,使得2020成為有史以來最焦慮的一年。特別是以人文社科為專業背景的青年,如何發揮所長,將研究人類的學問應用至未來職涯當中?

本次活動便邀請到「非典型人類學家」宋世祥老師,他結合厚描法與設計思考,將這些厚數據 運用在數位平台UX/UI、商管創新、社會設計等跨領域實例,並經營「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粉專,進行文化人類學科普工作。

宋老師首先從「什麼是人類學?」開始,他認為這是一門研究人類本質天性、社會與過去的學問,從其四大基本分科生物人類學、考古人類學、語言人類學、文化人類學,便可看出人類學強調脈絡、反思性與跨領域的特質。因此,人類學家偏好用田野認識世界,時時刻刻保有對文化的高敏感度,心中有N種人,並以 習以不為常裡所不當然為最高指導原則。

但是,除了學術研究之外,人類學民族誌研究方法與質性研究還能有什麼價值?宋老師接著從三個經典案例「優沛蕾」、「Freshness Burger」、「Lucky Iron Fish」,闡明設計人類學的概念,不在於面對學術共同體,而是更大的脈絡、更大的世界。藉此導引出厚數據 的定義,如王聖捷所言:「厚數據是指利用人類學質性研究法來闡述的數據,旨在於揭示情感、故事和意義(model)。」

總結來說,厚數據即是以質性研究資料用於創新目的之中,也就是不停留在解釋與詮釋的階段,而是更進一步轉換為具體設計、產品或服務。不過,宋老師也提醒,不只是人類學方法能挖掘出厚數據,其他途徑如歷史學、文學、美學等都能有效完成從洞察到創新的資料轉譯與交付。面對不斷演變的世界,當更多的科技問題正在發生,厚數據「以人為本」的關懷,是值得發展的策略。

延伸閱讀

王聖捷(2017年7月19日)。因大數據而失準的視野。TED。

宋世祥(2016年7月)。發揮厚數據的力量。台電月刊。

廖建容(譯)(2014)。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用人文科學搞懂消費者,解決最棘手的商業問題(原作者:Christian Madsbjerg,& Mikkel B. Rasmussen)。臺北市:天下文化。

溫力秦、戴至中(譯)(2017)。小數據獵人:發現大數據看不見的小細節,從消費欲望到行為分析,創造品牌商機(原作者:Martin Lindstrom)。臺北市:寶鼎。

洪震宇(2018)。風土餐桌小旅行:12個小地方的飲食人類學筆記(增訂版)。臺北市:遠流。

黃婉玲(2016)。總鋪師辦桌:再現老台菜的美味記憶(增訂新版)。臺北市:健行。

2016|未來大人物。邱星崴邱承漢

林承毅(2019年5月28日)。透過設計思考,為社會創造意義。金典設計獎。

劉欣怡(2004)。蘭嶼達悟照護關係與社會界線的建構—護理人類學的民族誌研究 (未出版之論文)。慈濟大學人類所。

宋世祥(2018年12月31日)。厚數據與人類學。TEDxNSYSU。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