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S IMPACT:在大學社會責任中台大扮演甚麼角色

距離第一次的【Plus Impact教師工作坊】已過了兩個月。在上一次的工作坊最後,老師們以「社會責任」為核心思考,共同歸納出兩大屬性、九大類別:

原則屬性:天人合一、自我實現、目標、永續環保、公平正義、社會關係
操作屬性:共享、關懷弱勢、行動

這次8/21的教師工作坊,主持人余峻瑜老師帶入聯合國SDGs未來發展指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希望透過將上次的九個目標與這十七個永續發展目標做結合,能夠更進一步勾勒出台大在大學社會責任之中可以扮演的角色,或提供甚麼驅動力。

SDGs是甚麼?彼此之間有甚麼關係?

聯合國於2012年永續發展大會上,產出一份名為《我們想要的未來》的文件,規定要設立一個開放的工作小組以研擬一系列永續發展目標,[1]即SDGs。SDGs由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組成,包含:

聯合國於2012年永續發展大會上,產出一份名為《我們想要的未來》的文件,規定要設立一個開放的工作小組以研擬一系列永續發展目標,[1]即SDGs。SDGs由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組成,包含:

余老師首先請老師們思考,這十七項看似並列的目標,之間可能有甚麼樣不論是並列或為因果的關係?隨機以第十六項「和平、正義與健全的司法」為出發點;最後老師們共同勾勒出以「良質教育」、「體面工作和經濟成長」、「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永續發展的市鎮規劃」、「確保永續消費和生產模式」、「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等六項構成的「產銷相關」群組為核心,再與「平等(5, 10)」、「基本需求(1, 2, 3, 6)」、「能源與資源(7, 13, 14, 15)」等三組組成一張因果關係圖。

「產銷群組」X「社會責任九大目標」:哪些大學或團體可借鏡?

搜奇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朱倩宇業師率先分享了茱麗亞音樂學院在911事件發生後,開始將音樂帶進大眾生活,希望能撫平災難傷痕的行動。此一信念在創傷逐漸撫平之後,被延續下去。他們向世界銀行申請獎學金,於阿富汗創立樂團,甚至將之帶到紐約表演。南投則有兩位老師於偏鄉成立弦樂團,並以之為契機,開始研究如何用南投的木頭做小提琴。最後演變為全村動員。賣琴與表演的錢,都使之能夠自給自足。這兩個樂團,更在後來一起去緬甸表演,並且贈送小提琴給當地。而這個計畫至今已延續六年。

以朱倩宇業師的故事為引子,各組的老師們亦發表他們對台大未來發展的期待,以及有甚麼國外的案例得以做為參考:

黃書緯老師、范雲老師、朱倩宇業師及活水創投的陳一強組成的第一組提出,希望台大的活動中心能夠有至少百分之十是由學生經營的。黃書緯老師表示,我們經常鼓勵學生提案改變社會,但實際上每次提案都會被學校否決。學校也沒有提供過任何空間讓學生去經營。加拿大的蒙特婁大學(Université de Montréal)即是一例,與其提供學生創業基金,他們直接規劃一個空間及一段時間給學生去經營攤位和支持型農業。在聽完發表之後,詹魁元老師回應,建立起來的制度是需要維護的,並認為維護需要回到學生身上。在鼓勵學生參與並享受制度的同時,附帶條件必須是學生亦要經營。

蘇碩彬老師、張聖琳老師、楊蕾及顏杏如老師的第二組則提出宜居宜食的定義問題。老師們將問題二分為價值與制度面向,前者強調標準應由學生定義而非老師;後者則提醒需要有保障的制度和協調機制。我們找到一個可以自我定義宜居宜食價值的方法,並且建立制度維持之。同時,大學社會責任不應該只專注在專業議題,故這套結構亦可被放置到其他的議題當中。

接續宜居宜食的討論,闕河嘉老師、詹魁元老師及時間銀行葛文祥理事長組成的第三組期待能夠建立一個「社會宜居宜食互助資料系統」;提供交換服務、發覺社會問題,再提供客製化的處理方式。詹魁元老師表示,大學有相對充足的人力;各領域擁有、並能提供know- how(專業技能)的建議跟發展的潛力;且大學理論上是大家可以信任的平台,又較能容錯。因此,如果我們可以做為一個整合端,則可以連結人才教育和資源的推廣。葛文祥理事長則補充,大學的資源及整合能力,能夠跨越並連結多範圍與區域組織;透過看見、發現,建構社會的交換服務機制,解決資源不均的問題。而交換服務同時也是在協調、再教育。總結起大學的特質,這個構想完成之時,或許便會自然完成一個系統,並能依序實踐此九個項目。以MIT為例,學校讓學工程的學生直接帶著研究成果到印度去,在當地尋找最可實行的原料去執行。換言之,他們讓元素到當地重新定義,同時使教育可以直接發展新的需求。

回到台大,詹魁元老師設立了一個目標,即台大或許可以建立一個新的服務學系的機制;讓學生自己找到需要完成的服務項目。同時,以「能夠達到效益」為考量,設立一個評估機制衡量各項服務應當服務的時數。葛文祥理事長則進一步討論,「項目建立好之後,學生執行的驅動力是甚麼?」他以松山商職跟銀行的合作為例,與校外的合作,可以讓學生發現驅動力。透過受惠與收入讓學生更願意去參與學校計畫,並從獲得更多;並為防最後沒有學生想要延續,這個合作機制可以由校方去設計。

結語:台大的角色是甚麼?

最後講師余峻瑜老師邀請在場的老師們都以一句話描述心目中,台大在「大學社會責任」應當扮演甚麼角色?總結來說,老們認為台大應該「善用專業知識與閒置資源,引發由下而上、開放式的參與方式」,故應擔負起「主動發掘社會問題、彙整、創造、分配、整合資源,並解決之」的責任;同時執行跨域合作、協調磨合、保持彈性,並有維護平等制度的實踐勇氣。面對學生或大眾,則應該讓「每一個人發掘並實踐自我」,並且能夠推動「周邊社區內彼此信任」。使臺大成為倡議 SDGs 與社會創新的行動學習中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