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陳威丞
由台北市都市更新處所籌辦的「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正式邁入第20年。在此重要時刻,都更處特別將2020年設定為回顧年,透過關鍵論壇、經典案例導覽、老屋走讀及工作坊等一連串系列活動,邀請大家回顧這一路走來累積的具體成果;同時,主辦單位也輯結「熟成台北」一書,精選出20種老屋的生活配方,以文字和影像紀錄得獎老屋的時代故事。
在本場關鍵論壇中,主講人吳聲明建築師以一張「地球」照片作為開場,帶領現場聽眾反思現有的生活型態與資源/能源利用模式,僅僅「一顆地球」是否足以支持人類的永續發展。主講人接著從空間利用方面切入,特別提出「三百公尺生活圈」高密度、低耗能生活型態的概念,此情境建立在人們能夠以步行方式滿足日常生活的所需所求,是未來可以參考實踐的改革方向。
老屋新生,抑或是都更處近來積極推廣的「整建維護」,放在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脈絡下,一方面當是取代大型都市更新案建設所需的大量耗能,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保留都市既有紋理以維繫三百公尺生活圈的運作,避免造成縉紳化,使得都市的運作不再有機,反而必須仰賴更多資源和能源來維繫內城的日常運作。
〈老台北・新居住〉因此是一個刻不容緩的進步議題。尤其在台北市有超過六成住宅是30年以上屋齡的情況下,房屋潛在著結構衰頹、管線老舊及漏水等問題,再加上高齡化社會的人口結構變遷趨勢,缺乏電梯設備的傳統「步登公寓」,對銀髮族而言顯得不甚友善。在「雙老危機」的夾擊下,這不單只是城市美學及城市行銷的議題,更是攸關居住安全、居住哲學的日常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