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海洋生態與地質的交融【場域側記】

撰稿者:沈怡安
審稿者:林卉婷

在「大學PLUS:臺灣鄉創俱樂部」的計劃中,團隊致力於將大學的學術研究與地方實際需求結合,透過跨域合作與在地行動,促進地方持續發展。本次課程由大學PLUS計畫的林卉婷老師帶領。卉婷老師專攻海洋科學,研究領域涵蓋海洋化學、深海熱液(白話的講法是溫泉)系統、珊瑚礁環境與生態等。卉婷老師擅長透過現場觀測與數據分析,研究水下地質與熱液環境的變化並融入教學中。此次「海洋熱液系統」移地課程正是計劃的一部分,旨在將海洋科學的知識引入東澳國小,從宜蘭著名的冷泉與溫泉來帶入海洋熱液,並推廣海洋素養教育,期待加深學生對於在地環境的理解,進一步促進地方創生與教育的長期合作。

前往教育現場了解地方海洋記憶

在課程開設前,林卉婷老師和團隊特地前往東澳國小,與校長鄔誠民進行了會談。鄔校長向學生分享了東澳的特色-全台唯一臨海的泰雅部落。以及東澳地區與海洋的歷史連結。其中鄔校長提到對於海洋的記憶,孩提時代可以輕鬆地沿著河堤一路前往海邊,與當地的漢人孩子們一起玩耍。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海邊地形的變化,海洋成為了較具風險的遊玩場域,家長們也不再放心讓孩子們接觸海邊。因此期望未來能透過山海文化教案的發展,能重建與加深與海的關係。

圖:在東澳國小的傳統建築-聚會所中,鄔校長分享東澳的海洋泰雅文化。

透過科學調研視角了解場域特色

此次移地課程的目的是讓臺大海洋所研究生進行實地研究,結合實驗室的數據分析,對比多地的冷熱泉酸鹼值、化學組成,來了解各地的冷泉、溫泉的特徵及其背後的地質現象。林卉婷老師帶領學生實地前往東岳冷泉、蘇澳阿里史冷泉以及礁溪溫泉進行樣本採集。透過這些現場觀察與科學測量,比較每個水源點不同的水質特徵來進行教學,更深化學生能夠知道這樣的冷熱泉系統也可以在海面下發生,只是水從淡水變成鹹水,而鄰近宜蘭的龜山島,就是舉世聞名的淺海熱液區。

在東岳冷泉,水質極為清澈,沁涼刺骨,值得進一步瞭解冷泉如何在炎熱的天氣仍可保持低溫。而在蘇澳阿里史冷泉的採樣過程中,學生們在現場觀察到冷泉水底不定時的有氣泡冒出,傳出淡淡的硫磺味,用儀器量測該泉水呈現缺氧狀態,且用試劑測試時變色顯示泉水中富含硫化氫與溶解態的鐵,泉水中的石頭邊還附著白色的硫氧化菌等特徵,顯示該地下方水源處有活躍的地質活動。至於礁溪溫泉,泉水溫度高,微略缺氧,但不像阿里史冷泉般的完全缺氧,而且樣品中的硫化氫與溶解態的鐵量的並不顯著,這激發了學生們對進一步回到實驗室,進行碳酸鹽、矽質含量的研究更有期待,希望透過更多精密的分析來挖掘其水質特性。透過這些實地觀察與採樣活動,學生們不僅學到了基本的科學測量技巧,還透過親身經歷,加深了對自然的觀察力。

圖:前往東澳冷泉進行科學調研,水質相當清澈

重塑人地關係的海洋素養

在課程中,林卉婷老師分享了她對於海洋科學教育的願景。她指出,這次課程的重點在於,讓學生們實地收集第一手數據資料,並更深入理解這些冷泉和溫泉背後的狀態。林卉婷老師特別強調海洋素養的重要性,回應鄔校長的分享她提到,隨著時間推移,儘管東澳的海岸地貌有所改變,孩子們如今無法像過去一樣自由地遊玩,但學習用科學視角理解海洋,其實能讓人們用不同的方式親近海洋。

林卉婷老師舉例,海水的內波是過往較不為人知的現象,但隨著對海洋科學的深入研究,人們逐漸了解到除了海面上的水流外,海洋內部也有強大垂直的水流活動,內波導致的流動在某些海域,是造成海上活動意外的主因。透過科學的視角理解這些現象後,人們可以採取更謹慎的方式與海洋共處。

「海洋熱液」課程為研究生們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而後續也將向東澳國小師生進行研究分享。林卉婷老師期望後續合作,能與地方夥伴一同用科學的視角,進一步探討如何與海洋和諧共生。為當地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讓孩子們在與海洋的關係中找到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