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的山」、「管制的山」到「向山致敬」:台灣山林步道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撰稿人:趙政諺 

不同時期的統治者對於台灣山林的想像、管理截然不同。清領時期前,「生活的山」容納了各個原住民族基於土地所延伸的社會、政治、文化與經濟活動。清領至日治時期,山地原住民族成為政府急欲解決的統治難題,透過種種政策侵略原住民族的生活領域,目的除了管理難以殖民的部落外,最終目標在於利用台灣山林的多樣性,換取大量的經濟利益。

中華民國政府接手台灣之後,山林管制遂成為執政當局防堵共產勢力紮根、蔓延之區域,藉由消極處理、入山管控的政策手段,使山蒙上一層層揮之不去的迷霧。隨著「中央山脈大縱走」帶起1970年代風起雲湧的百岳運動,各登山社團受之影響,積極向「警政系統」申請入山證明,此時山林才開始慢慢解開其撲朔迷離之色彩。

自2019年開始,政府宣布「向山致敬」政策,同時亦由交通部觀光局統籌,將2020年訂為「脊梁山脈旅遊年」,台灣山林自此開始由「管制」走向「開放」,並開始投入諸多政策資源改善山屋、步道與告示等硬體設施,以及結合在地觀光業者與社區,規劃諸多遊程方案。作為脊梁山脈政策所盤點的蘇花古道、南澳古道,分別呈現了兩段截然不同的南澳地區的步道歷史,也呈現了如今分殊的觀光樣貌。

行政院宣示「向山致敬」政策。圖/教育部體育署。

帝國之手的開疆闢土:蘇花古道

「蘇花古道」的修築之史,始自牡丹社事件落幕之後,為了確保原住民族得以歸順於帝國統治之下,以及避免台灣未佔領區域再次淪為外來勢力攻佔之處,沈葆楨遂實施「開山撫番」政策,下令修築北路、中路、南路,北路即為蘇花古道。即使帝國勢力亟欲透過「開發」力量侵略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蘇花古道修築過程中極其不順,致使修築完成不到一年光陰,便因原住民族的積極反抗、瘴癘疾病的狀況、古道維護以及駐守士兵招募之不易,遂形荒廢。

現今經林管處計畫修復的蘇花古道地圖。圖/農委會林務局。

爾後於日治時期,基於大南澳地區繁榮的樟腦產業,此時蘇花古道成為運送物資的便道,故又稱之為「腦丁路」,需有「腦丁牌」才可以通行,同時由於樟腦產業的興盛,亦吸引了北客遷徙至此,形成如今朝陽社區客家人居多的情勢。此外,古道的一部份屬於現今朝陽里路段,由於日治時期菸酒專賣政策之因,民生用品以及不被政府允許私賣的菸酒鹽,均藉朝陽里這段古道至外地買賣,故此段路程亦稱為「酒保路」。

蘇花古道南段入口旁的入口意象,形塑早年挑擔通行的情境。圖/趙政諺攝。

道路規劃背後的殖民色彩:南澳古道

呈現與「蘇花古道」大相逕庭的「南澳古道」步道史,其為泰雅族自台灣中部向南澳地區遷徙的路徑,然而自1908年日本人以武力逼迫大南澳地區泰雅族歸順日本政府後,南澳古道遂成為日本人控制南澳地區泰雅族部落的手段。奠基在南澳古道路徑基礎上,日本政府闢用為警備道路,同時連結羅東、南澳地區的警備道路,以系統性的道路規劃設計,輔以密集設置的駐在所,達到實質控制、監管泰雅族部落的目的。

現今經林管處計畫修復的南澳古道地圖。圖/農委會林務局。

以南澳地區警備道路串連的「大南澳系統」,除了作為就近監管泰雅族的道路設計之外,也作為離散既存部落緊密社會網絡的工具。以霧社事件作為分界線,日本總督府兩波的集團移住政策,在南澳地區均屬大規模的遷移,讓部落內部以及較緊密接觸的部落之間達到關係裂解的目的,也藉由從山地搬遷至平地的過程中,得以依地勢優勢達到管理、監督的效果。

南澳古道入口。圖/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攝。

整建古道後,以「步道作為遊程核心」哪裡出了問題?

具有迥異建置背景的蘇花古道與南澳古道,在羅東林管處的委外調查與規劃下,依據「古道整修計畫」以生態工法重新設計步道。比起蘇花古道,南澳古道更進一步地於2014年由宜蘭縣政府、羅東林管處以及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合作,推動以步道為軸心,串連周遭社區、部落與資源的遊程規劃。此外,為配合「脊梁山脈旅遊年」的年度觀光主題,兩處步道亦由旅行社、社區發展協會以及觀光業者重新規劃遊程,以「步道」作為帶動社區發展的核心。

從「生活的山」到「管制的山」,道路系統的建置背後掩藏著無數看不見的殖民之眼,同時也作為躲避殖民之眼的隱蔽捷徑。帝國殖民時期的道路規劃,到了現今倡議著「山林開放」,步道系統的重新建置遂成為國家營造「山林作為休閒遊憩」的場域。雖然政府將觀光視角重新拉回山林,嘗試將島國豐沛的山林資源作為吸引遊客的手段,但若是如城市山人(2020)所言,政府並沒有合理統計遊客方法的話,那麼再多的遊程規劃、再多的地方資源盤點與串聯將無法依據目標族群的需要,達到合理鎖定行銷的目的。

參考資料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2012年03月18日)〈[宜蘭南澳]南澳古道(沙韻之路)〉。取用日期:2020年09月24日。

中央社(2009年09月29日)〈全台灣山林明天大解禁!81條林道全面開放健行、7億元整建35座山屋〉。取用日期:2020年09月22日。

台灣國家公園數位典藏主題網〈台灣登山史〉。取用日期:2020年09月22日。

吳永華(1994)《蘇花古道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李秉芳(2019年10月22日)〈政院推「山林解禁」5大政策:開放全台81處林道,政府的責任不是無限〉。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取用日期:2020年09月22日。

林克孝(2009)《找路:月光.沙韻.Klesan》。臺北:遠流出版社。

城市山人(2020年07月10日)〈沒有配套的「山林解禁」,只是另一波亂象的起點〉。鳴人堂。取用日期:2020年09月22日。

葉高華(2016)〈分而治之:1931-1945年布農族與泛泰雅族群的社會網絡與集團移住〉。《臺灣史研究》第23卷第4期,頁123-172。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