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側寫】儀式、場景與設計:深溝開學典禮

撰稿人:廖俐瑜

在數位時空中,科技徹底改寫了社會運作結構,亦深遠地影響人際互動方式。此種如幻似真、既近且遠的相處模式,引發當代人對「身歷情境」的渴求。其中,旅遊文化是體驗生活的重要來源,同時也是建構、解構與重組地方、空間、文化與國家意涵的知識創造來源。有感於此,陳懷萱老師開設「儀式、場景與設計」這門課,以理解個人與群體行為及其賦予意義的過程。

延續第一期USR計畫「鄉村農業體驗」的課程合作基礎,懷萱老師選擇宜蘭員山深溝做為場域,以探索與發展「生活博物館」的學習體驗方法原型。在課程正式開始前,老師、助教與大學PLUS計畫團隊數次走訪地方,並與場域業師小鶹、兆廷維持緊密聯繫,最終敲定以青年小旅行作為成果展現的主題,期盼同學發想體驗模式的創意共融提案。在本學期的安排中,觀察、動手做、閱讀討論等都是必須的養分,也因此催生本次9/20的深溝場域一日體驗。

打開毛細孔:出發!用地圖說故事

「同學們,接下來要靠自己囉!」

雖名為場域體驗,其實這趟旅程早在落地宜蘭轉運站前就開始了。有些同學飽受行前恐慌之苦,既擔心睡過頭又害怕雪隧塞車,於是夜裡翻翻覆覆,直到坐上客運才稍稍放下心。不過心還未安下就被提起,因為台北居然下起了滂沱大雨,一路上甚至濺起白濛濛的水霧,只擔心宜蘭也天況不佳。恍惚之間抵達目的地後,雖然非常幸運的沒有碰到下雨,但新的關卡又緊接著出現——找到位置不明的公車站牌,這裡的公車可是逾時不候(一個小時才有一班)。在這過程中,懷萱老師與助教並不會主動給出答案,而是鼓勵同學們自發性的解決問題,並提醒大家妥善運用五感,留意途中「有感」的記憶點,作為後續討論與發想的基礎。

這是一場沒有預設目的,由各種未知所組成的大冒險,簡直像是遊戲打怪一樣,小魔王之後還有大魔王,懷萱老師與助教只有提供兩個線索:概略的移動範圍與一小時的時間限制。同學們帶著好奇心、跟著感覺前進,也真的走出了不同的副本。在準備小組成果分享時,剛好有一位錯過公車的同學,步行了近一個半小時後與大家會合,也因此繪製出以下4+1組截然不同的深溝地圖:

「時間感兼自由度」,描述物件行動速率的差異與觀者感受到的的時間演進
深溝日常:在路上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共構出宜蘭風景
「美食水水」,沿著水溝走所發現的各種動植物(好吃!)
「深溝裡的奇葩」:停滿機車的涼亭、路邊破碎的碗與承載許多物件的水溝
步行者的地圖:從宜蘭轉運站到深溝國小

從這五組的分享可以發現,同學們第一眼就注意到流動的「水」,進而觀察紀錄水中豐富的元素。其中一組非常有創意,以「水溝裡的一道菜」形容被辣椒、樹葉環繞的(死)魚,但裏頭的食物可不僅這些,甚至還可見柚子、小玉西瓜與紅肉西瓜。這也引發許多揣測,有些人猜測這條水溝可能是天然垃圾桶,而有些人則戲稱「這該不會是什麼神秘地方交易系統吧!」

此外,大家也一致提及,深溝的馬陸多到爆!這對來自都市的他們造成極大衝擊,雖然覺得有點噁心,但也相當新奇有趣。當然,不只馬陸,路上還可見許多貓貓狗狗,站著不動的鳥,以及螢光粉色的福壽螺卵等。這些人、生物與一旁的稻田、電線桿、柏油路、平房,共同構成了宜蘭深溝的日常樣貌;這絕非靜止不動的平面意象,而是流動有聲的動態記憶。隨著水流的辣椒、扭動的馬陸、吠叫的狗群、放著民歌的竹屋等景,也在不知不覺間牽動了同學們的情緒。例如,那位從轉運站走了五點多公里的同學就表示,喜歡散步的他一路上感覺非常複雜,中間歷經了等待公車的焦躁、錯過公車的失落和發現新事物的興奮等,心情亦隨著晴雨而有所起伏。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門課期待同學能夠藉由感官經驗去認識地方,所以助教還加碼提出限時神秘任務,希望大家嘗試和水進行「親密接觸」。雖是同個地方的水,但在不同人的心底也烙下不同的記憶,有些人說是清澈見底,有些人卻感覺異常混濁,所以很難克服會弄濕、弄髒的心理障礙。不過,當手腳浸到水的那一刻,真的有種清涼解脫的痛快,也成為另一個「超有感」的記憶點。

第一次親密接觸

島內散步 X 小農應援團:向地方學習的Mindset

結束小組成果呈現後,本次也請到島內散步的共同創辦人魏兆廷與小農應援團的在地青年小鶹,分享向地方學習的mindset。就像同學們分享時不斷提到的,「水」是深溝非常特別、非常重要的風景,但從兆廷的實務經驗來看,以此為主題所規劃的小旅行卻在推行上遇到很大的阻力。他認為,如何在兩個最大化(商業利益、顧客滿意)與兩個最小化(環境破壞、文化資產破壞)中取得交集,在觀光、農田水利與生態保育衝突的價值觀中找到平衡點,是當前推行深溝觀光的困境。

小鶹補充說道:「因為宜蘭是一個生活城市,軟硬體並非為了觀光而生。」但他也表示,這才是深溝最迷人之處所在,做為一個不同背景人群相遇/協作/實驗/共生的makerspace,是關係激盪碰撞之地。此外,在一年一穫的深溝,來者有餘裕探索自我,並好好地與自然相處。有同學聽完後發問:「如果深溝觀光業變興盛,對於習慣慢生活步調的當地人來說,如何才能達到最樂見的雙贏?」小鶹誠實表明,地方組成異質多元,各利益關係人當然也各有關懷,所以切換角色去理解,做足觀察、溝通與參與是第一步。

是故,為尊重當地生活節奏,小鶹已於事前探查地方重要據點、拜訪重要關係人,讓在地人對「外來團隊」的到來有心理準備。看似自然而然的場域體驗之下,其實是長期關係的建立與維繫;而看似沒有目的深溝漫步背後,是團隊多次的沙盤推演與共同努力。

在地青年小鶹的經驗分享

一日體驗活動雖在此畫下句點,但同學們的旅程才正要開始!接下來,本課程將會立基於此次真實情境下體驗而生的觀察與疑問,融合文本知識,期盼讓同學對於儀式、場景與設計的交互作用以及多元意涵有新的覺察,並創造與地方社區的連結及對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