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圍三金,陳宇:我想讓大家知道泰雅文化有多美

撰稿人:蔡佩文、林思皓、林言蓁、江紀瑩

男孩不只是諧星,更是一位學者。無消準備,隨口便是部落的歷史、祖先的智慧,使每個都市來的鄉巴佬陶醉在原住民的文化裡。

這是我對男孩的第一印象。直到離開南澳後,才知道他曾經主演電影《只要我長大》,更以此片入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一舉拿下台北電影獎最佳新演員獎。

男孩叫做陳宇,族名 Buya,是南澳碧候人。今年以原住民族電視台《kakudan 時光機》入圍金鐘獎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當時找我當主持人的時候,我馬上答應。只要能讓更多人知道原住民的文化,我就願意挺身而出。」即使是透過線上通話採訪,我依舊能感受到陳宇堅定的神情,「能夠以原住民電視台、原住民的身分入圍,我真的很高興!」

在獵人家族裡長大,追尋自我認同的過程

使陳宇對部落文化產生認同的重要他人,就是他的爺爺。「小時候爺爺都用族語跟我說話,一開始我都聽不太懂。但當我愈學愈多的時候,才知道他跟說的這些都是我們的歷史,山裡面的一草一木都是祖先的智慧。」

陳宇表示,他的爺爺歷經日本、中華民國兩代政權的統治,卻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語言及傳統,這點讓他深知自己身上依舊留著泰雅的血,「我的爺爺要養九個小孩,所以他必須使盡全力用上所有上一代交給他的技能才能夠活下去,所以他也想把這樣的精神傳給下一代。」

在爺爺的精神薰陶下,陳宇開始主動學習部落文化,利用課餘時間請爺爺教導他練習母語,自製族語單字卡,並使用族語和耆老們聊天,聆聽部落的故事。此外,他也加入南澳高中原住民實驗專班,持續增進對原住民文化的認識,「很多技藝不是學一遍就好,所以我想把握所有可以練習的機會。」

「我想讓更多孩子學會族語!」

碧候部落通行的泰雅語是「宜蘭澤敖利」,與其他部落主流的「賽考利克泰雅語」不同,「但真正會宜蘭澤敖利的只剩下七、八十歲的老人,中生代已經不太會,更不用說我們這一代。」

對陳宇來說,族語可以讓他更認識泰雅文化,而且愈認識愈覺得它的美。當他透過演戲、主持,接觸到其他族群的文化後,他依舊認為:無論是語言、音樂、服飾還是器皿,泰雅都是最美的。

「有時候能感覺到,同學們好像都只是為了交作業而去學習傳統的東西。」因此,他十分想讓其他同輩與他一樣喜歡、認同自己的泰雅文化,所以都會主動去跟同學們分享自己所學到的東西。許多同學及老師都表示,陳宇帶給他們很多不一樣的想法。

即便接演原住民電影、主持原住民節目,陳宇卻沒有想要往演藝圈發展的打算,他心心念念的依舊是部落文化。未來,他希望自己能讀傳播相關科系,將他所學到的傳統知識與技藝傳播出去,讓更多人知道泰雅文化有多美。

「我也想說可以回來部落當族語老師,因為現在的小孩都不講族語了。但我們的文化是靠語言傳承下去的,只要下一代有一個小孩願意學,我們泰雅的東西就可以繼續延續下去。」


附註:
本文改寫自108-2「食物、農業與社會」課程小組期末報告【部落的孩子,尋根的旅途】,並將在中國地理學會會刊上發表。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