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者:丁映瑄
審稿者:林凱恩、沈怡安
延續達觀部落的參訪之旅,凱恩與夥伴們一行人前往谷關地區的農場─「運柿當紅農場」,農場主人東運大哥是在柿子園裡養殖中興紅羽1982,品牌為谷關里山雞。東運大哥雖然主業為柿農,而非養雞,但他對養殖技術、雞舍管理,乃至兩個不同產業間的行銷策略搭配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東運大哥邀請南澳的夥伴們至果園倉庫參觀育雛場,雖然是用木板簡單搭建的小空間,但該有養殖設備與雛雞需求一應俱全。而中雞至成雞階段的雞隻是養在倉庫後方柿子園內的雞舍,其採取公、母雞分開飼養的方式,母雞放牧在柿子園內,公雞則是圈養在另一區柿子園內的空地,其作用在於防止公雞架乘行為造成母雞受傷,而公雞的範圍是以更大的空間與棲架的搭配避免公雞打鬥的行為。
前面提到過,對東運大哥來說,其經營目標謹守「主業是柿子,副業是養雞」的模式,透過結合雞舍與柿子園的配置,不僅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也讓雞隻有更大的活動範圍、果樹上方架設塑膠網,就能避免雞隻飛出,也盡可能降低山林間捕食者的入侵;另一方面,在雞舍環境管理上,也會特別使用矽藻土和光合菌養護雞舍土壤,保持土壤乾燥、健康,避免雞隻生病,而些許雞糞能對柿子園的土地增添肥沃。
此外,南澳的夥伴們也與東運大哥討論谷關地區的養殖戶如何降低屠宰、物流與冷凍倉儲成本,因為部落要在山區養雞,電宰、倉儲與運輸都是一大挑戰,一來是因為產量比不上大企業,雞戶必須配合電宰廠的時間與價格;二來,宰殺當天的運輸與人力成本也都是可觀花費。因此,東運大哥決定直接與品質穩定且有意願配合的小規模屠宰廠商合作,待屠宰完再運回來自行真空包裝,也不提供分切服務,將成本投注在後續的冷凍倉儲。
儘管少量生產面臨不少挑戰,但東運大哥並不追求擴大規模,而是謹慎考量成本、銷售量以及自身工作量,明確將養雞定位為副業,將重點擺在雞肉品質與全年穩定的產量上,讓雞肉能搭配柿子的淡季來銷售。
當然,目前的營運方針也是他一路慢慢摸索出來的:他也曾擔心雞肉滯銷,趕在紅柿季之前大力行銷,結果等到紅柿季反而沒雞肉可賣;或是,將更多的心力與成本投注在養雞,同年的紅柿品質與產量卻下滑。上述經驗使他逐漸認知到,小農有自己適合的方法,一味追求企業化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例如:他只要和熟客建立信任關係,自然每年就會有一定的銷售量,不需額外增闢通路。
離開東運大哥的柿子園,南澳的夥伴們緊接著動身前往東勢林業園區─「山產店」,拜訪有多年地方產業輔導經驗的伯娟。伯娟是山河海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長期透過與林業署臺中分署合作,來輔導大甲溪與大安溪流域一帶的部落與社區發展在地農林與觀光產業。
對於考慮明年擴大規模與期待更多合作串聯的南澳夥伴們而言,與具有多年輔導經驗的伯娟交流,不僅能從第三人的視角看見更多機會,也能碰撞出更多創意與火花。基於提升經營規模的目標,南澳夥伴們提及正在考慮嘗試與中興紅羽1982的地區合作,進一步發展雞肉食品加工的想法;也表示未來想要成立合作社,並且嘗試建立東部跨區行銷,擴大布拉格雞的產業鏈。
針對熟食加工的計畫,伯娟以山產店麵條加工的經驗分享到,食品加工對於小量生產的農民而言,最大的挑戰在於合適的廠商難尋,常見的問題包括:廠商會有特定原料規格要求、單次接單的量過大、或是少量即可接單,但費用極高等等。因此,還是鼓勵南澳的夥伴們先尋找是否有適合的加工廠,廣泛試吃各個加工場的產品,綜合評估口味與市場接受度,再挑選幾間進一步計算基本接單量和收費計價標準。
延續上述小規模經營的挑戰,伯娟也認同成立合作社的方向,其最大的優點便是將原本單戶的銷售預算集結在一起,規劃更全面的行銷方式。但她也提醒到,合作社需要的管理與標準化難度較高,需要考量雞戶的配合度與目標共識。
關於更大範圍的區域合作,伯娟則分享了過去輔導臺中東勢一帶部落六級產業化的經驗。她當時選擇與多個部落的發展協會合作,建立起一個台八線上的部落聯盟;不僅能跳脫個別部落內部複雜的社會政治網絡,也少了必須發展特定亮點,且非成功不可的壓力,有助將聯合推動地方觀光與產業發展的效益最大化。
儘管南澳布拉格雞發展跨域產銷、串聯的想法,主要是基於「自地自產自銷」的目標而非觀光訴求,但部落聯盟確實是一種合作模式的參考,如何將跨域與部落產地的兩種優勢都發揮出來,或許便是南澳夥伴們需要思考的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