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育進入農村:內城生態學校的在地深根

撰稿者:陳品嘉
審稿者:廖文聖 郭泓毅

內城,一個位在雪山山腳下的農村,隸屬於宜蘭縣員山鄉。員山以其純淨的自然環境而負盛名,更有水的故鄉的美譽。正因如此,嚮往優美環境的異鄉人憑藉對於內城的喜愛,將人生的部分時間留給了這塊土地。

一、 青年入鄉,追尋社會實踐的扎根方法

夏日午後依然艷陽高照,雖然仰望天空仍為湛藍之色,但從瀰漫在空氣中的潮濕氛圍,可以感受到即將落下的滂沱西北雨。與阿志 (本名賴志政,本身即為宜蘭人,但從商業興盛的羅東跑到員山鄉村,親身實踐青年返鄉)相約在他打造的內城生態學校,四周由農田包圍的環境教育空間,是讓阿志願意長期深蹲在地的原因。好的環境能給予人多少的能量,在阿志黝黑的膚色及朝氣蓬勃的精神中可以察覺。「阿志好久不見!」未待機車上未熄火,我便高聲地呼喊正在戶外忙碌的阿志,「好久不見啊,你先到旁邊等我一下,我等等就過去。」阿志說。因為三年前的地方走讀活動,認識了阿志以及知曉他於宜蘭在地推展文化的故事,社會實踐一直是阿志的核心價值,而內城生態學校的建立,即是阿志對於在地社會關懷的真實寫照。

「我2017年進到內城社區工作,因為水保局有個計劃有關青年洄游 。」阿志說起他來內城的原因。他接著說:「我覺得這項計畫很特別,因為它強調且在乎的是希望返鄉青年 能在三年後可以獨立。」為了可以繼續生存,持續地生活在這個地方,而不是計畫結束後就消失殆盡,因此創造在地的價值顯得格外重要。經過內城社區執行長的邀請,阿志便以返鄉青年的身分投入內城的社區經營。「其實,水保局對於青年返鄉的這個計畫是有期待的。」 阿志說,「他們希望透過這個計畫,人可以留下來,也可以發展出能自給自足的產業。」論及內城既有的產業,仰仗農村轉型策略的推展,社區發展協會早年亦發展出諸多觀光品項,如阿志所說:「原先我還沒進來之前,社區發展協會就已發展出蠻多東西,例如鐵牛力阿卡,從2007年開始就有了。他們利用早期耕耘的機具,改裝之後變成可以載人遊覽田園風光。」

既然觀光早已行之有年,對於阿志來說,一個外地人該如何展現對內城的喜愛,或者是該如何以青年的身份經營農村,阿志便想從最基本的教育開始做起,阿志說:「我當時也不太知道該怎麼切入,剛好有一次走訪社區,看到現在生態學校這個空間,原本是一個農場但早已荒廢許久,於是我就去連絡地主希望他能將土地租給我,地主阿伯也非常爽快的答應。」於是,阿志與另一位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創立了內城生態學校,希望透過朝向環境友善、生態導覽及食農教育的方式,以教育之名讓內城社區找到屬於自己的特色 。

圖1 向民眾講解農事問題的阿志 (圖片來源)

二、 教育移民群體的浮現

「辦生態學校有很大部分是因為我自己是師大畢業的,所以想要做偏向戶外體驗與探索教育。」於是,阿志開始挽起袖子整理荒廢的農場。「這裡也是橫山頭休閒農業區的範圍,所以跟一般大眾知道的休閒農業有很大的關係。」阿志向我解釋道。透過進駐整理過後的農場,阿志的扎根行動也隨之開起,一方面實踐自己對於青年返鄉的理念,另一方面深化與在地社區網絡的合作關係。話鋒一轉,阿志從生態與產業層面提出觀點:「我覺得一個重點在於,我希望保留原本內城既有的生態環境,還有傳統產業,也就是農業耕種對於農村的意義。」保有優質的生活環境,是內城社區骨子裡的DNA,也替這座社區在後續談論的「教育移民」的流入埋下伏筆。

「我覺得教育對於內城社區來說,是一個它有別於其他農村的地方。」阿志指出,內城社區分別有國小與國中兩個義務教育地點,但因為前些年人口外移嚴重,導致學校無法正常運作,甚至一度面臨廢校的命運,幸運的是,在多方單位與有心人士的奔走下,將兩階段學制合併為一間學校 ,成立全國第一所公辦的實驗學校,名為內城國民中小學。阿志接著說:「實驗學校吸引蠻多台北家長搬來內城,他們希望給孩子更開放的教育模式,同時也看中內城本身清幽的環境,這些家長我會把他們稱為『教育移民』。」實驗教育的內涵,就是希望孩童能擺脫傳統書本的束縛,放下書本並花多一點時間與環境親近,從優質的生態環境中學到課本無法傳授的知識,才能深切的獲得來自大自然的生命靈感。

另外,近年流行的地方創生話題,對於如何找尋關係人口一事有諸多不同的做法,但無論是哪種策略,能夠搭接某群人與某地之間的關係,以致兩者彼此呈現一種互相依賴的狀態,透過人的能動性串接地方,形成一張緊密的社會網絡,在阿志的解釋話語中,藉由教育重新組織傳統農村,教育移民因為熱愛內城自然環境,以及認同新型態的教育模式,讓內城社區找到繼續存在的理由;相對的,內城社區也因為這些教育移民的出現,促使原本的居民更重視環境的意識,在經營地方與環境保護上付出更多的心力 ,期望透過創建更好的生活環境,與這群來自他鄉的異鄉人共同找到屬於大家的「內城模式」。

圖2 農田的環境教育 (圖片來源)

三、 重視鄉村,保存大地之本

「從我一開始來內城到現在,最大的感想就是環境真的可以影響人們的行為。」阿志激動地說。「剛剛提到的教育移民,當你如果跟他提到一個重要的議題,這會很大程度的引起他的興趣,甚至主動組織團隊進行更進一步的關切。」根據阿志的說法,這些民眾會在參與社區事務時得知當地環境的問題,基於愛惜鄉土而有更實際的作為。經過阿志的觀察,他們有別於一般來社區觀光的訪客,不只是待個短短數日,甚至是幾個小時後就離開,反倒因為這裡成為他們長期聚居的空間,而會更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了解目前社區遇到的困境。

「雖然我來到內城時間也不算久,但我可以感受到大家,不管是原本住民,或是移民群體,又或者是我,對於內城社區的重視以不同的方式呈現。」阿志有感而發地說。透過生態、產業、教育及觀光等面向的串聯,鞏固被外界視為衰敗的農村社區,端賴一群關心土地的人們,願意嘗試與繁華的都市、盈滿的資本保持距離,藉由不同關懷的手段,營造屬於他們心中的農村。非制式化教育打造嶄新的農村風貌,也將傳統農村推向社會潮流的風口浪尖,引領眾人反思城市的不足,以及農村能帶給人類哪些益處。內城社區,一個值得效仿的典範 。

圖3 內城社區的鐵牛力阿卡車隊 (圖片來源)
圖4 小朋友的收割體驗 (圖片來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