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域參訪】持續脈動的大河之境:大溪的文化與生活

撰稿者:詹于慶
審稿者:李佳澤

今天來到大學PLUS計畫的實踐場域之一:大溪,除了拜訪長期合作夥伴的創業基地,也參觀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了解大溪豐富的在地文化與生活脈絡。

步入大溪老街區之中,走上其中一處狹長的樓梯,位在街屋二、三樓的「大溪酷學堂」是由四位各懷不同創業夢想的在地青年合作經營的空間,今天拜訪的廖經舫老師便是以遊戲設計為創業目標在此努力。廖經舫老師本身是至善高中農產行銷科主任,他與師生共創「大河時代」實境解謎,將大溪的歷史故事和地方風土融入遊戲之中,讓遊戲者能夠透過身體五感更深入的認識大溪。希望在這次的訪談中,透過蒐集大溪場域人才庫的名單,了解廖經舫老師如何與在地的美術、遊戲設計相關專業人才合作,更加認識他以田野結合遊戲來建立創業的商業模式。

廖經舫老師也帶我們參觀整個大溪酷學堂,這裡是一個以在地青年為主體的空間,多元的功能讓人們可以在這個場域相聚。二樓的空間通透開放,還有一面大攀岩牆,是多功能的活動、聚會空間,每個月都有許多不同的事情在這裡發生。三樓則是「月光咖啡館」酒吧空間,有著寬闊的天臺和隨性自由的擺設裝飾,人們可以在這裡聽著音樂小酌一杯,體驗大溪夜晚的迷人氛圍。

我們也造訪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下稱木博館),了解大溪的過往歷史。大溪在清代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茶、樟腦、木材等物資在大溪轉運,順大漢溪而下來到艋舺、大稻埕。活絡的經濟活動加上林本源等大家族遷居於此,造就了興築宅邸及製作家具的大量需求,使大溪集結眾多匠師,發展出蓬勃的木藝產業。

木博館有十一個主要館舍,散佈於大溪街區內各處,都是由歷史建物修繕活化而成,延續了大溪過往的空間記憶。展覽內容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轉譯為清晰的敘事線,透過動線引導參觀者循序漸進認識大溪,時不時出現的互動式體驗也讓人們更加沈浸其中,讓大眾能夠深入看見大溪的常民生活。除了策展本身,展館內由在地夥伴擔任的志工也向我們分享更多故事,引領我們更深入了解關於大溪木藝的大小事。

 除了實質的木工藝,木博館群中的六廿四故事館展示了大溪一年一度的重要慶典。俗稱「迎六月廿四」的關聖帝君聖誕慶典,以大溪普濟堂為核心,凝聚地方社頭與信眾共同籌備慶典和遶境活動。六廿四就像大溪人的舞台,每位參與的人全心投入,在籌備中扮演不同角色,最終展現於慶典當天。館中也展出慶典中最引人注目的獅陣、龍陣、將軍等陣頭表演,「童仔步跳舞機」更讓我們體驗腳步打結的「七星步」。

這次來到大溪,我們拜訪了集結在地青年夢想的創業基地,這個充滿可能性的空間創造了形形色色的邂逅與交流。也參觀了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除了更加了解大溪的文化與生活,也學習到木博館生動的策展手法。過去大家對大溪的印象可能僅止於老街、豆干,在地方青年與木博館的努力下,由下而上的參與使大溪展現出多元而迷人的面貌。期待大學PLUS計畫能深化這些既有基礎,捲動更多的在地參與動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