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養成酷學堂-台大與大溪城鄉青年互助的創新社區設計

撰稿者:李晏儒
審稿者:林志泉

座落在大溪客運總站正對面三層樓老房子裡,擁有俯瞰車水馬龍街景大片三角窗的「大溪酷學堂」(或簡稱酷學堂)是宗俊、慧勤、經舫、東燁四位老師(簡稱大溪F4),共同經營的大溪老街區年輕人的新熱點。三十幾歲的他們,長期深耕在大溪非升學青少年的教育。台大USR之大學PLUS團隊與這幾位老師結緣於2010年,當時城鄉所的聖琳老師協助還是研究生的宗俊、慧勤,以暑期營隊「大溪挖挖哇」陪伴至善高中學生,至今共同渡13寒暑。過程中,我們一起發展青少年引路夥伴、知識交換的時間銀行、氣候變遷桌遊、乃至於今天要和大家聊聊的入/回鄉青年急需要的青創基地「大溪酷學堂」。更重要的是,PLUS團隊如何透過時間銀行與空間營造,引流城市的台大青年進入大溪酷學堂,培養與大溪青年、青少年的互助交換,讓年輕人之間形成城鄉夥伴。

大溪酷學堂:讓不同的夢想集結於此發生

大溪酷學堂的空間包括2樓有大三角窗的攀岩牆大教室,以及3樓包含浪漫陽台的月光酒吧。2023年春天,一時衝動租下2、3樓的大溪F4在這裡篳路藍縷、分進合擊打起創業戰,包括,宗俊的山野活動創業、慧勤的社區文化創業、經舫的遊戲設計創業,以及東燁的酒吧音樂創業。宗俊也同時創辦了「社團法人青少年探索學習協會」。他們希望將累積10多年環境體驗與地方教育經驗轉化成透過商業模式的永續經營,進而能夠為非升學的青少年創造就業機會,貼補家庭經濟並展開個人職涯。

資源有限的大溪F4表示,在疫情將近尾聲時他們衝動地承租了這個閒置20多年的空間,主要透過長期合作的志工、學生和青少年一起協助空間的清潔、粉刷和簡易環境優化。目前的內裝是根據F4每位夥伴的創業目標設計營造。開幕至今的半年來,他們舉辦了青少年為中心的多元活動,為大溪青少年開展了不同的探索學習與打工機會。

現在這個空間不僅是「青少年探索教育」的基地,可進行攀岩、走繩等戶外活動之室內訓練,也是每月一次「大溪教育沙龍」聚會的空間,更是大溪夜生活「月光酒吧」的場域;這裡能提供各種教育、藝文與講座活動租借,讓青少年來此進行實境遊戲、電玩比賽,亦歡迎國際志工前來進行換宿交流。

交換:透過時間銀行機制優化空間的社會設計

對於大溪F4而言,優化大溪酷學堂的空間品質與服務是他們勢在必行卻也最欠缺人才與能力的挑戰。針對這個挑戰,大學PLUS計畫於112-1學年之協力課程-「創新社區設計」,授課教師張聖琳與房思宏兩位老師,邀請謝佩娟(桃園社區營造計畫主持人)、蕭定雄(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陳宏益(優時間銀行雲董事長)三位業師,帶領8位來自不同專業背景和年級的臺大學生,與社團法人青少年探索學習協會共同導入創新社會設計的思維,探索酷學堂的優化與空間實驗。

聖琳老師在開場時提到「這堂課在挑戰服務和理解的關係,思考我們(大學團隊端)可以提供什麼專業服務,透過時間銀行機制交換在地團隊的服務;這是非常重要的社會設計,讓我們設計彼此間的社會關係。」謝佩娟老師補充「很關鍵的詞是『交換』,不是主流社會金錢消費的交換,而是期待能創造更多元的交換關係,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跟不同領域和不同的專業互動,是人與人之關心和互助的交換」。

世界咖啡館(The World Cafe)工作坊

「創新社區設計」課程與大溪酷學堂於這一學期的實驗合作,由9月22日這天長達5個小時的工作坊開展。幾位業師先分享各自的經驗。李宗俊理事長代表場地使用者分享空間的過去脈絡、現況使用與未來想像;蕭定雄與謝佩娟老師以實務上老屋硬體修繕和軟體經營計畫的經驗,分享老空間活化的各個面向。接著活動議題分成兩桌「使用與經營需求」與「空間活化方案」,學生也分成兩組,以世界咖啡館(The World Cafe)的方式,以每輪50分鐘共兩輪的時間,密切與業師討論互動,最後形成兩組的初步分析與提案。

在最後的分組發表中:A組同學首先分析指出酷學堂「獨一無二的特質」,包括象徵探索教育的攀岩牆之空間意象、便利的交通節點區位,以及巨大三角窗的特色;其次,提出「空間使用發想」,包括所有目前正在空間中發生的活動,未來做為大溪小旅行深度旅遊空間節點,以及作為攝影展或其他藝文展演活動空間的可能性;最後,建議「空間優化」和「空間使用資訊SOP建置」,包括增加自然素材或民眾參與創作的裝置,以及提供清楚的場地使用與租借辦法等。

B組同學首先關注目前已經發生的「戶外教育(攀岩和走繩等)」、「地方文化沙龍聚會」和「實境解迷遊戲基地」三種空間經營內容,提出協助酷學堂進一步發展成青少年和兒童服務基地的看法;歸納未來空間使用上可分為兩種型態,包括 (1) 常駐活動類:咖啡廳、展示區等,以及 (2) 預約體驗活動類:體育活動(攀岩走繩)、實境解謎、會議室、座談會、藝文教育等。提出空間改造建議,包括增加儲物空間、標示性資訊、以青少年和兒童為主要對象的家具等,將空間打造成更舒適、更有助於溝通的環境。

小結:回到人與生命經驗開始啟動的交換

回應兩組同學初次的觀察、分析和提案,蕭定雄老師提醒同學收斂議題以及互相辯證想法的重要性,在天馬行空腦力激盪後,仍須回歸思考讓空間變得更好使用之目標,同時必須與場地使用者、與組員伙伴之間交互辯證,找出有益、合理並可行的想法。陳宏益董事長利用Alex Osterwalder(2010)創新創業九宮格模式、和價值主張理論(2014)提醒不論是在地團隊和大學團隊都需要先設定好目標客群(TA),當TA明確後,再探討誰來提供哪些服務,需要創造怎樣的收入,最後再深入探討時間銀行如何運用補助。

在很紮實且耗費心力的一日工作坊結束之前,在地團隊宗俊老師邀請每一位同學分享自己的經驗、興趣和專長,同學們輪番分享自己過往旅行、交換學生、打工度假的經驗,以及平面設計、青年發展活動策劃、行銷報導、戶外活動、旅行籌劃、環境議題倡議、兒童教育陪伴等等專長。不論是地方團隊或是學生,得以再一次從個人生命經驗與專長思考這場由交換開啟的社會設計與空間實驗,並持續探索在未來三個月內如何由不同面向優化酷學堂之空間。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