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價值創造:資源活化與青年創業的新視野

國立臺灣大學-大學PLUS計畫於10月13日晚間舉辦了SIG沙龍活動,邀請曾任英國鐵橋谷博物館 (Ironbridge Gorge Museum Trust) 館長的Mike Robinson教授以及各大學投入地方創生的研究者,與大學PLUS計畫夥伴教授群們一同以「地方價值創造:資源活化與青年創業的新視野」為主軸進行對談與深入討論。

Mike Robinson教授。

在大學PLUS計畫擔任協同主持人的陳懷萱老師首先以大學PLUS計畫與宜蘭縣南澳高中的合作課程點出文化敏感議題,說明如何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成為行動者,嘗試讓學生真正融入南澳的生活場域,親身體驗當地原住民族的生活方式,提供一個認識與理解南澳場域不同角色的機會。與此同時,課程設計也讓南澳地區原住民族有機會由都市視角重新認識自己所生活的鄉村地區,經由這樣的互動,促使學生更加意識到不同文化之間的敏感議題,是這個課程的目標之一。此外,由於南澳地區泰雅族原住民族逐漸遺失傳統捕魚文化,因此大學PLUS計畫也嘗試以海洋教育喚起當地原住民族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引導原住民族思考該如何表達他們的文化。這也帶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即如何將原住民族在地知識轉化為象徵傳統文化符號,重構文化主體性,並使其成為部落的特色,發展在地產業。

對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的林益仁老師分享2016年開始與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部落夥伴的合作經驗,他發現到透過合作課程帶領學生至新竹山區時,學生對於山區的想像與實際情況有所不同而大受衝擊,也正是這種不同角色對於同一個地方不同的感受和想像,啟發我們反思如何更好地與不同族群和文化進行地方想像的溝通。林益仁老師以臺灣的國家公園設立,闡述其呈現了漢族群對於自然的地方想像,而這個地方想像,卻忽略了生活在這片自然環境中局內人,也就是原住民族的存在,這也引出一個關鍵的問題,國家公園對自然的保育,該如何與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取得平衡與共存,即如何讓國家公園成為一個更好地反映原住民文化的地方。

Robinson教授認同且強調當我們看到地景時,需去反思形塑這個地景的背後脈絡和意義。他藉由分享位於英國施洛普郡 (Shropshire) 鐵橋谷博物館 (Ironbridge Gorge Museum Trust)的經驗,闡述曾為工業時期重鎮的鐵橋谷,在繁華褪去,僅剩因過度工業發展的環境污染後,如何運用文化產業化和生態博物館概念,為工業遺產當地注入新的經濟活動,而不僅限於發展觀光。

鐵橋谷博物館以「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為其行銷品牌,博物館中展示當時人們的生活互動以及與環境的相互營造,藉此呈現當地從歷史開端到現代社會的發展情形。透過詮釋和重現當地歷史,讓人們重新考慮塑造這個地域背後的歷史和背景,並理解其中的意義。鐵橋谷博物館也保留當地傳統產業的發展,以此作為鐵橋谷品牌經營策略,並結合當地的觀光發展,為傳統產業建立起銷售平台。鐵橋谷博物館所有的紀念品店都有販售在地生產的商品,藉此將富有魅力和獨特性的地方文化,轉化為有情感且具實際商業價值的商品。

聖琳老師也與健行科技大學-室內設計與管理系的黃慧勤老師一同分享大學PLUS計畫長期陪伴桃園市大溪至善高中成長的經驗,兩位老師及相關團隊透過協助至善高中建置讓學生更深入了解家鄉在地文化的課程,提高學生對於地方的認同。經過十多年計畫的執行,計畫初期培育的高中生們已經自大學畢業並想回到大溪創業,但這群孩子在創業的過程面臨的挑戰是他們的思維不夠跨領域,無法將創業想法發展成商業模式。因此,大學PLUS計畫逐漸開始轉化計畫主軸,企圖導入創業思維和概念到合作課程中,培育地方夥伴發展創業知能,發展新的商業模式。大學PLUS計畫協助打造地方的支持系統,期待大溪得以持續吸引青年回鄉,為在地文化注入新量能,並建構當地獨有的產業生態系。

Robinson教授隨後指出,創業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決策,建議當談論商業模式時,我們應該關注全球市場。當產品可以透過網路銷售時,我們需要思考一個關鍵的議題,也就是該如何透過商品建構本地文化特色故事。因此,如何好好說故事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是我們在超市購買蔬果時,通常能看到這些產品的生產履歷標示著是哪位農夫種植,這種串聯能夠喚起消費者對該商品的共鳴和認同感。我們要思考的不僅是如何將這些商品投入市場經濟中,而是如何透過這些商品建構文化主體性。

整場交流歷時近三小時,與會各研究者均就其投入地方創生、大學與地方合作、地方旅遊、地方知識建立等議題交流彼此之研究經驗與觀察。最終各方同意建立一跨國研究交流機制,Robinson教授也同意邀約其他國外學者加入,持續針對地方資源活化與整合、青年創業、乃至地方永續營運模式等議題持續進行交流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