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城事專題(二)】:山上有座發電廠

撰稿人:陳威丞
審稿人:林志泉

109-2循環城事專題,延續上學期專題(一)對綠色能源(綠能)的討論,邀請同學們持續關注設置太陽能光電板的社會參與面向。本學期的教學場域帶領同學從日常熟悉的都市、校園空間,轉換到位於雪山山脈中的泰雅族比亞外部落,雖然在上課前幾日,因為疫情再起的緣故不得不取消部落實地走訪的行程,為期三天的課程也改為線上進行,但是藉由相關的報導影片及老師們的解說,同學們在接收這些二手資料的內容後仍然對比亞外部落有了初步的認識,並進一步思索身為大學生在比亞外能夠扮演的角色。

比亞外部落的綠能之路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的比亞外部落,是一群泰雅族人的聚居之地,部落規模雖然不大,僅有百餘位居民,但是近幾年來部落所推行的社區綠能計畫,讓這一座微型部落格外引起關注和討論。

由於比亞外部落相對缺乏傲人的觀光資源,部落長期以來都在尋找合適的發展道路。過去一段時間,部落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曾是仰賴桂竹林的砍伐,但是隨著桂竹產業在台灣的發展由盛轉衰,部落開始面臨調整發展方向的難題。透過長老教會的聯繫,2012-3年間比亞外部落加入了由台大地理所執行的原民會部落地圖繪製計畫,從繪製部落地圖的過程中,居民漸漸凝聚出生態導覽的觀光發展方案,提出諸如生態步道導覽、有機蔬果栽種及藍腹鷴復育等具體發展計畫。

近期,比亞外的發展則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回應台灣近幾年來公私部門極力推動的能源轉型工作,比亞外部落在相關政策的鼓勵下也開始嘗試將綠能引入部落社區。一方面,綠能的設置符合部落生態永續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面對氣候變遷所伴隨而來的嚴峻災變挑戰,在山上透過太陽能光電板自行發電並在當地建構微電網,也能適度緩解災害發生時部落經常面臨到的停電疑慮。除此之外,綠能更有機會進一步成為發展部落產業的基礎,培養部落青年進入相關領域就業,改善經濟條件。

綠色能源的社會性

從比亞外走上綠能之路的故事中,書緯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了「社會性基礎設施」此一概念,說明部落的綠能除了是一項電力基礎設施的部署之外,也同時具有社會性與社會意涵。以比亞外的教堂為例,它對於部落的孩童及長者而言,除了是週日固定會前來禮拜的地方,平常更是大家共餐、日常聚會之所在,如何讓這一座重要的社會性基礎設施能夠永續經營,持續發揮維繫社會紐帶之功能,透過選擇在教堂屋頂上設置太陽能板,不旦能減輕教堂的龐大電力支出壓力,也能夠賦予教會和部落日常互動新的意義和價值。

圖片由課程助教提供。

此時,書緯老師則邀請同學們分享自己的個人經驗,說明疫情爆發以來在家閉關後失去了才發現重要的社會性基礎設施類型。有同學指出無法適應缺少圖書館的生活,原因不僅是因為喪失一處可供安靜讀書的空間,也在於即使能透過線上閱讀電子書,但在圖書館的開架書櫃中慢慢挑選書籍,並在不經意之處意外發現一本好書的經驗依然是無法被輕易替代的。另外也有同學認為咖啡館、社辦等空間是重要的,認為生活中不能缺少這些提供輕鬆、悠閒甚至耍廢氛圍的設施來調適轉換平時緊湊的生活步調和心情。

在課程的後半,同學們聆聽了陽光伏特家陳慧萍博士分享更多有關電力基礎設施的社會性實踐。慧萍博士提到,大部分的人雖然是通過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的身份而認識她,不過她更喜歡以社會學家的身份向大家自我介紹。事實上,陽光伏特家的服務內容並不僅止於綠能的推展業務,對案場進行地點評估並種下太陽能板發電、售電;對她而言,更重要的是在太陽能板落地的過程中被賦予的社會性意涵,她希望讓每一片太陽能板能夠成為持續傳遞正向的社會力量的種子,讓綠色能源的設置接合社會的脈動,並且也在人們的心中播種、發芽,在貢獻小我力量的同時,引動更大的社會動能促進正向循環。

惠萍博士以陽光伏特家的「綠能公益模式」為例,具體向同學說明了太陽能發電廠如何成為一社會性基礎設施。此一模式透過不論是群眾募資還是企業捐款的方式,串連社會中大大小小的力量為弱勢團體建置太陽光電系統,搭配國家的綠能政策,讓善款因為綠電收益而被放大也確保善款的長期穩定支應。透過此一模式在比亞外教堂屋頂上落地的太陽能板,則是希冀這座山上的發電廠能開啟比亞外部落能源自主的新局面,同時節省的電力開支還能夠作為社區老人共餐的基金,或者投注到藍腹鷴的保育工作,讓綠色能源的能量產出,也能在社區發展及生態保育等更廣泛面向上生生不息。

惠萍博士介紹的「綠能公益模式」,圖片由課程助教提供。

台大到比亞外部落的距離

109-1的循環城事專題課程,我們從「大學社會責任」中的「校園治理」面向切入,先是參觀了位於青年公園內的太陽房子,讓同學們進一步思索太陽能板在台大校舍中落地的多重可能。109-2雖然因為疫情的緣故無法實地走訪比亞外部落,不過從書緯老師及慧萍博士的分享中也讓我們持續看到,太陽能所蘊含的多種社會性可能不僅僅是侷限在校園的方案,更是面向全體社會大眾的一種運作機制,讓人們通過這一套綠色能源的基礎設施,賦予社會新的價值意義詮釋。

從台大出發到比亞外,物理上的距離約莫是1小時半的車程,不過通過電力系統的電力輸送,全台灣各地事實上又都是由一套完整的電力系統串接起來,台大到比亞外的距離在電力的佈局下也就顯得相對不那麼遙遠。然而在過去,人們可能都忽視了這一層奠基在人們日常生活基礎的物質性連結;現在,透過綠色能源的部署,彷彿為大家重新鏈結了這樣的可能;未來,或許人們到達比亞外的方式,就不再是特地為了採買水蜜桃而上山,而是在任何時刻打開手機app了解比亞外太陽能板的發電量,在遠端化身成為比亞外的一員。

6月19日的線上D-DAY活動,同學們將進一步呈現各小組的提案,說明台大師生如何參與比亞外綠能社區推動計畫的各種可能,拉近台大與比亞外部落的距離。屆時也歡迎更多人一起來聆聽、觀展,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在心中構築出屬於自己的發電廠,體現「用愛發電」的千千萬萬種可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