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D-day,一起走「近」D-bookstore

撰稿人:李芃蓁、陳威丞
審稿人:林志泉

疫情來襲,使得人與人之間被一段有形或無形的社交距離所阻隔;此時此刻,人類瞳孔到電子視窗的距離成為了開啟人際互動的最適距離。

臺灣在今年(2021年)五月份因為Covid-19疫情的急轉之下,使得各大活動陸續暫停辦理,原定在6/19舉行的D-day實體成果展也不得不改以線上形式操作。為此,同學們的期末展出需要即時地轉換成為線上版本,同時也要嘗試以更多元的呈現手法,盡量讓現場導覽的氛圍能夠原汁原味地被保留,賦予觀展者即使是在線上操作也能有身歷其境之感,一同感受同學無窮的創新創意能力。

Gather town上,大家來「群聚」gather together

109-2 D-day的線上展覽,是透過網路平台Gather town打造一處虛擬學園,邀請所有的觀展和參展者在6/19 13:00-16:00 這一時段,於Gather town “gather together!”,共同登入來群聚進行即時的交流與互動。在展場中除了有設置沙龍區,讓修課同學(參展人)隔著螢幕輪流上台分享課程內容、修課經驗與心得,同一時間也在 Gather town分隔出許多其他小空間,提供觀展人在屬於每一門課程的策展小房間間自由遊走、隨心取用課程成果,不論是戴上耳機閱覽同學製作的成果影片,還是湊近修課的駐點同學、打開麥克風直接進行問與答。

圖一:修課同學在Gather town中的沙龍區,即時分享修課的心得

這樣的線上展演空間,呈現出有別於近日紛紛改以線上展覽操作的更靈活模式,克服了僅僅是作為靜態的參展資料交換平台、相對缺乏臨場感與空間感的侷限。D-school策展團隊透過內部討論以Gather town上進行D-day活動,雖然耗費老師、同學及工作人員們不小的心力和勞力,好不容易才讓策展內容能夠順利趕在6/19轉譯上線,但是這樣的努力也讓觀展者看到了疫情時代策展的千千萬萬種可能,跳脫單向提供資料供觀展人取閱的單調情境,保留了現場即時互動的可能,讓線上展覽依然能夠「有聲有色」。

在Gather town上遊走期間,雖然人們很容易因為缺乏真實世界中的方向感而迷失位置,但是對於網路世代的大學/研究生來說,只要在上面遊走一兩下,其實很快都能摸索出讓自己舒適的路徑和空間。舉例來說,過去的D-day活動經常因為現場場地的空間容量限制,使得大家只能在相對紛鬧喧雜的環境中參觀、問答;不過經由線上操作的方式,卻意外創造出屬於個人的小泡泡空間,只要你不經意闖入了一處深深引起你興趣的策展小房間,你都能隨心所欲地沈浸在其中、安靜致志地打開感官受器欣賞課程成果,而不必擔心會佔用其他人過多的時間或空間。

另外在Gather town中,開啟對話的方式是讓對話的雙方或多方,聚集在特定範圍內彼此同來開啟麥克風,以形成一個相對不受干擾的討論圈。像是在「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這一門課,同學們在相互交流如何編曲、編曲中的小巧思及分享國樂樂器背後的故事等等。在這個空間中同學可以盡情的交流,而參觀者也能加入同學們的交流或是與同學進行深度的探討,不用擔心是否會打擾到其他觀展者。同時也因為不會被其他範圍的聆聽的特性,因此同學們也藉著這樣的時間相互問候,了解彼此的近況。

開「鄉」過後,走進大學Plus

大學Plus在這一場D-day活動中,分別展示了「儀式、場景與設計」、「展演與社會」、「田野工作坊」以及「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四門課。在「儀式、場景與設計」的策展小房間中,除了能夠看到各個組別所設計的體驗小旅行的行程說明海報之外,各小組也都佈置了一台電視機的物件,只要按下x電視機便能欣賞各組預錄的影片,通過另一段故事鋪陳來串起小旅行設計的時空緣由,在影片中也同時穿插課程場域-深溝村的地方圖像,讓觀展者能從遠端捕捉小旅行設計的脈絡和內涵,以更為立體的面貌認識大學Plus所強調的「生活博物館」概念,不讓上線一事成為生活紀實的阻礙,依然固我地離開都市空間、走入鄉村場域。

走近展演與社會這堂課的展間,可以聽到涓涓的水流聲和篝火聲,整體給觀展者感覺像是回到一個溫馨又自然的空間。這個空間中主要有兩種展覽的形式,一是同學結合社群媒體和線上海報的方式,另外則是以影片的方式呈現。前者主要講述「名字」是否能作為自身認同的基礎,由於原住民在他們的成長歷程中可能會經歷名字被誤讀的過程,而同學們想要知道這樣的過程是否影響他們對自我的看法。因此他們試圖以社群媒體來展現當原民用「聲音」講出他們的名字時會被系統轉譯的過程。

另一組的同學以獵寮中的三角灶作為視角講述南澳當地的原民如何使用獵寮,以及呈現三角灶在獵寮中的重要性。他們以三角灶作為整個影片的旁白,看似講述他人的故事,事實上講述獵寮的功能性、原民進行打獵前的儀式及當代政府法規對打獵的影養及獵寮隨著時間的變化等等。影片的呈現方式除了能讓觀展的同學深深的感受到物品的特性,也能讓同學彷彿身在獵寮,因為影片中也加入下雨的音效和狗的叫聲更能讓人身歷其境。

同樣以影片呈現的課程為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原本該堂課的期末展出是要辦一場音樂節,且同學將進行現場演奏,但因為疫情轉成同學以影音的方式呈現。影片的方式呈現的演奏雖然少了臨場感以及現場演奏的能量,但多了一種時代感。因為每當同學回想起或是往後的同學再次看到這些表演時,就能想起這個環境下的特殊性。

圖二:「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的設展小房間

離鄉之後,線上展覽的取與捨…

半年一度的D-day,在這一次為期三小時的Gather town暫時劃下句點,為大家留下一次難得的經驗,也共同諦下了疫情時代的歷史見證,即使線上操作仍存在一些技術限制及不適應的問題,例如對電腦性能、網路設備以及伺服器乘載量的仰賴,同學們在交流中也表示網路設備不太順暢時,可能會出現人數過多自動被踢出或出現延宕的情形;另外也包括在沙龍區的演講,受到部分參展者忘記將麥克風關掉而打擾到主講者或是台下的觀眾的情事。但這些美中不足之處,在今年的D-day活動中仍舊是瑕不掩瑜。

未來,Covid-19疫情終有平復的一天,屆時D-day是否要回到實體或者繼續與大家在線上相見,每個人可能都會有不同的立場與想像。作為觀展者並身兼工作人員的角色,其實會認為只要透過適當的平台選用,線上操作的內容豐富度並不會是一需要過度操心的疑慮,反倒是線上空間為大家意外開闢出一處更為寬裕舒適的展演環境,擺脫過去壅擠難耐的處境。不過,若是改成實體進行,或許我們也就能期待一下現場聆聽「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修課同學,為大家即時演奏同學們嘔心瀝血的精心作品,也未嘗不是一件樂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