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輕人遇到老歌謠 音樂設計與創新的歌仔戲探尋之旅

撰稿人:陳品嘉

審稿人:郭泓毅

「我身騎白馬,走三關,我改換素衣,回中原」這是我們熟悉的歌仔戲橋段,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故事,無不令人為之動容。

這些令人感動的一段曲調,舉手投足背後,究竟藏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在3月12日這個晴空萬里的大好日子裡,由本學期開設《音樂設計與創新應用》的蔡佳芬老師帶領學生們,來到宜蘭─歌仔戲的故鄉,透過深度的探訪與觀察,探索潛藏在鄉野中的「好聲音」與「好演藝」。

(圖/同學上車囉!目的地:宜蘭,歌仔戲的故鄉)

歌仔戲發源地:結頭份與大樹公

    尋根之旅的第一站,同學們到了位在員山鄉的結頭份社區。看似平凡的純樸農村,卻是非比尋常的存在。結頭份社區是歌仔戲的發源地,地方居民也都引以為傲;由結頭份社區發展協會的在地導覽員說:「在這裡,我們都以暢樂喜悅的心,傳承在地文化奉為使命,不斷地告訴大家歌仔戲的好。」接著,在地導覽員便開始詳細地介紹歌仔戲的發展流變。歌仔戲也稱為「落地掃」,這是用來形容演出時服裝都會在地上拖行,像是在掃地一樣,或者是解釋因以前都是赤腳演出,在演出之前都會將地面掃過,以防採到尖銳的石頭。在地導覽員提及,過去的歌仔戲是農閒時的一種娛樂,它的演出也不像現在我們看到的那麼華麗,舞台是直接將四根竹篙圍成一個四方型,演員們便在方形場地中演出。此外,演出時除了演員的舉止與演唱,還會搭配多樣的樂器,用來襯托演出時的多變場景。

C:\Users\NTUPLUS\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_DSC9964.jpg
(圖/在社區的導覽中心陳列許多歷代展演宣傳)

    「以前啊,只有男生才可以演出歌仔戲。」在地導覽員提起這段耐人尋味的歷史,「剛剛提到歌仔戲是農閒的娛樂,但以前只有男性才有農閒,女性比較苦命,耕完田還要做家務,所以都是男性演出。」她接著說:「當時若男生要演出女生,都會去跟太太借化妝品,然後化妝都畫得有點醜醜的,才會有『醜扮歌仔戲』這句古話。」之後,在地導覽員開始介紹歌仔戲的諸多小細節,例如倒退嚕進場法、角色主要分成「生、旦、丑」三類、武打場面會使用「四線仔」作為樂器等,還帶著同學們打著節拍、唱著小調,大家進入節拍的同時,彷彿身在過去結頭份社區的展演日常,透過歌曲的演唱,讓同學們像是提著菜籃上街買菜,為了迎接客人的到來,準備各種美味的佳餚,搭配著宜蘭獨特的台語尾音,體會了地方戲曲文化的原初與精隨。

C:\Users\NTUPLUS\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_DSC0022.jpg
(圖/在地導覽員介紹宜蘭本地歌仔)

    熟悉歌仔戲基礎後,同學們沿著蜿蜒的農村小徑,經過許多古竹圍和磚造矮房後,來到了一棵茂密的大樹下,這棵樹不只是一般的古樹,它更是歌仔戲的發源地,在地人都稱它為「大樹公」。此樹的樹種屬於茄苳樹,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地導覽員說根據地方耆老口述,在一百多年前有位名叫歐來助的人,曾在樹下教唱「歌仔」,從此臺灣歌仔戲就開始流傳盛行,因此,這棵大樹公對於地方戲曲的發展居有很深的涵義。早期拓墾的來此地的先民,為了防止原住民下山出草,就在樹設置瞭望台和掛上銅鑼,若有任何動靜就鳴鑼警示村民入室躲避。到了,二次大戰尾聲,日軍擔心盟軍炸毀神風特攻隊的飛機,便徵召當地民伕從宜蘭北機場將飛機藏匿於大樹下,據耆老所述最多可停兩架飛機。到了民國76年(1987),亞力士颱風將此樹攔腰折斷,地方居民遂將樹幹之一截保存於一旁,呈現出一種見證歷史的方式。

(圖/導覽員介紹「很多地方的老人家都說,這棵大樹給他們留下很多回憶。」)
C:\Users\NTUPLUS\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IMG_0140.jpg
(圖/老師同學們重現當年在樹下展演的繁榮盛況)

午後音樂饗宴的在地駐足:吳栯禔老師與田塬•城內巷

    一轉眼到了中午,同學轉移陣地來到了位在四城國小附近巷弄的咖啡廳<田塬 • 城內巷>。這間咖啡廳的外觀與日常鄉下的民居沒有不同,但當同學們踏入室內的剎那,就被眼前的典雅擺設,以及茶和咖啡交雜的香氣所吸引。等待每位同學坐定位,小店主人,同時是歌仔戲文化傳承者、遇禔傳唱樂集團長─吳栯禔老師,便開始用話語和歌唱相互交錯的形式,訴說著地方歌謠的緣起與發展軌跡。

    為了讓傳統戲曲能找到新生命,栯禔老師不僅保留守護古老的演繹精神,近年透過與青年表演者共同合作,融入宜蘭在地的歌仔(老歌仔),以唸歌、說白及傳統弦樂聲碰撞出新的戲曲火花,在不失質樸且純粹的戲曲原貌下,添加現代流行音樂的編曲元素,老歌新唱、老調新彈都賦予傳統文化再一次活躍的演藝可能,重新刺激一般聽眾與台大學生對於傳統戲曲的認知,樸實的音調安撫著躁動不安的耳膜,在場的同學沒有一個不聽得入神。

   最後在月琴琴弦震動結束時,栯禔老師跟在場的同學們說:「這個傳統戲曲,需要你們年輕人繼續傳承。只有你們可以將這種獨特且優美的傳統戲曲,用你們的理解去詮釋,去將這些音樂做出不同的演繹。」栯禔老師這番話剖有傳承與交棒的意味,希冀在場的同學們能保有傳統戲曲的學習熱忱,用年輕的生命傳遞古老的歌謠,發揚專屬台灣本土的文化精神。

(圖/同學頗有架式的比劃了基本動作)
(圖/吳栯禔老師展現驚艷的歌聲)

從觀劇到踏上舞台,台灣戲劇館體驗

    尋根之旅的最後一站來到了台灣戲劇館。走進館內便可感受到十分懷舊的氛圍。首先是在一樓,導覽員介紹了北管著名大師─莊進才,老師在江湖人稱「鐵肺」,吹奏樂器可以一口氣到底,令眾人嘖嘖稱奇。同學也對擺設在靠牆邊的大鑼十分感興趣,導覽員遞給同學一根棍子敲擊,渾厚的鑼聲迴盪在整個場館,展現出樂器撼動空間的奧妙。

    接著來到二樓,從傀儡、人偶劇的脈絡,包含地區性、歷史演進、製作方式等等,細數布袋戲及傀儡戲的經典事蹟。此外,這裡存放著許多布袋戲的人偶,有些還是全國碩果僅存的珍寶,導覽員說:「布袋戲有一句俗話說,一口說盡天下事,雙手握有百萬兵,這表示舞弄布袋戲的師傅們,不僅需要有良好的口條,更需要對布偶有著熟練的操作,在面積狹小的舞台上展現出布袋戲的生命力。」掌中戲是布袋戲的別名,透過一掌的操演,除了再現精彩歷史故事,也讓這個傳統戲曲的流傳更加活靈活現。

    最後導覽員帶領同學參觀三樓的歌仔戲主題館,在這邊可以看到赫赫有名的臺灣歌仔戲演員廖瓊枝、楊麗花等人的貢獻與故事。延續著對歌仔戲的熱度,導覽員引導同學到了館內的演出空間,戲劇館的鄭英珠老師穿上了高筒的長靴,充滿男性氣概的服裝,手持馬鞭,扮演了英姿颯爽的薛平貴,引領演出改編版本的《身騎快馬》片段;更有15歲的年輕演員演出「婆子」的橋段,讓在場的同學們驚呼「年少有為」的精湛演技。

(圖/年僅15歲的年輕演員,未來的戲劇之光!)
(圖/光是用看的還不過癮,鄭英珠老師親授同學們實際「挽袖演出」幾個片段,包含唱、手勢與步伐等等,並讓同學們穿上戲服體驗,試著扮演歌仔戲演員。)
(圖/穿上整套戲曲服裝的同學,就好像從古代穿越到現代)

傳揚在地文化,根著鄉土精神,下一步…?

    經過一整天的巡禮,同學們見識並到台灣傳統戲曲的魅力。無論是透過身體的演出,或是藉由樂器的演奏,曼妙的姿態與悠揚的音樂,這些戲曲專家們運用本身散發出來的底蘊,牢牢地將歌仔戲的精髓刻劃在每位同學的腦海中。傳統戲曲不僅是反映一個地區的發展歷史,更是承載著先民的智慧與信念,期許後世子孫能從這些戲曲音樂中尋找過往先民的足跡,發揮傳揚在地文化,根著鄉土精神的行動。

然而本著根的文化保存,就是讓傳統音樂發揚光大的唯一方法嗎? 所有的傳統文化必然會面臨不符合當代主流,而逐漸沒落的問題;面對問題的解法,是本次的旅程期望同學們一同思考的議題。戲曲專家們該如何須從中力求突破與創新呢?在臺灣戲劇館的歷年作品可看到鄭英珠老師率領劇團將西方的童話故事融合至傳統歌仔戲而製作的《人魚公主》,作為傳統文化改變轉型的實例,打破同學們對於新與舊的文化的既定印象。

綜觀這次探尋之旅的意義並不僅是「尋根」,更進一步的是讓同學們思考該如何本著根踏出下一步,活在這個世代的人該如何立足現代並傳唱傳統?同學們不一定會成為專業的歌仔戲演員,但能夠透過更多元的方法推廣或保存文化,新的世代將透過嶄新的方法讓歌仔戲持續發揚,諸多的可能性與未來著實令人期待!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