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者:林志泉
審稿者:蔡沛瑜
本場定位「教學者」講座,由學生轉換為助教這段過程開始談起,延伸助教與老師的合作模式。分別以老師、助教的視角,談談如何定位課堂中助教的角色,除了身為課程的小幫手,還能創造更多發揮、成長的空間,共創一門課程。同時,也分享這類模式對助教、老師、學生以及課程的外部合作單位(兩廳院)的合作經驗談。
我變、你變,我們變變變;從我到我們:青銀有約一堂課
首先登場的陳懷萱老師,老師分享以高齡者為議題出發點的課程〈在地展齡:「家文化」專題〉,從課程的發想、準備及利用田野研究工作者的方法等課程脈絡,同時表達助教在課程過程中參與與處理相關事務的彈性,一種無與倫比的默契培養。(一旁的助教露出尷尬卻不失禮貌的微笑)。課程有非常多的機會與場域、關係人(多數為高齡長輩)進行互動與接觸,透過田野觀察和對話來學習如何跟不同的年齡階層的人相處,引導同學思考自我與高齡、社會互動的關係建立。
懷萱老師特別分享一個小驚奇,因為近年的課程都與防疫工作密不可分,必須隨時因應關係人、學校單位公告的防疫作法,常有臨時出現需要改變的作法,例如:安排好的現場課程活動,必須改為線上,不管是老師、學生、場域關係人等都手忙腳亂。但是老師印象很深刻,當時的柏軒助教,除了立即協助與應變處理現場課程教學相關設備、主動建立好聯繫事宜,還不斷積極地在每次的課前、課後分別在以課程合作關係的線上群組維持良好互動。不管是銀髮族的學生、還是台大課程的學生,無不用心用力的積極關心與對話,串起線上與實體的聯繫,不僅在成效上非常具有正向力量的效果,學生們也是收穫滿滿。
從這個分享,老師點出助教的角色為何對教學活動很重要,分為以下幾點說明:
一、轉譯者
教學助教,不只是單純處理協助行政事務、批閱試卷的工作者而已,反而能夠轉化成為老師、學生、學院行政、場域關係人等之間的聯繫橋梁,讓所有跟課程有關的人都可以順利對話與建立關係。
二、協力者
教學助教,並非只是夾在老師與修課學生中間的陌生人,而是課程團隊的一份子。除了學校相關聯繫,更有機會常與外部團隊進行合作的可能,因此如果具備主動的心態、良好的溝通技巧及負責任的核心價值,對於課程的助益是非常大的。
三、課程設計觀察員
老師在教學上常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提問、多對話等。其實每位學生、老師都有屬於自己的好奇、學習的目標、想發展的事物。參與課程的過程,助教若可以多一點觀察、多一點互動,除了可以近距離觀察老師如何消化與轉化知識給學生,也可以從不同系所背景的學生角度切入多一點不一樣刺激,都是有機會可以養成跨領域且帶得走的能力。
除了這三點之外,懷萱老師補充,雖然自己跟助教的做事方法與風格大不相同,懷萱老師自認常會是模糊與廣泛的對話一方,但是透過助教相對有條理、目的性的規劃,其實反而讓彼此有更多互補的可能,互相為教學上的好夥伴。尤其,柏軒助教過去曾修習自己過去的相關課程,透過自身修習的經驗,能比一般同學更能理解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傳達的意思與引導,同時當學生遇到卡住的觀念,也能以換位思考的方式,透過學生視角較為熟悉的敘事方式來幫同學說明。除了互補的特性、也鼓勵柏軒助教在參與課程與活動,都能夠學習用自己比較舒適、放鬆的學習方式,因為以高齡者為核心的課程,又或者以田野研究的角度,很多時候都是有臨時變卦的,並非所有事物都可以被預判與計畫掌握,培養出接納不確定性也是一個學習的課題,也回應本次講座的主題。
角色D轉換,從學生轉變為助教,老師與助教間的合作模式
柏軒分享自己從進入台大,從課程的學生,跨系所的活動參與,加入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又稱:空白學程),而後把課程的協作變成自己的學習課題等系列的身分演變史,講述一次。
從學生身分參加了創新設計學院 D-School 的課程出發,遭遇疫情之亂,短短 14 週,實體課程轉變成線上參與,首先要面對的是線上平台的熟悉與教材協作,接著針對課程內容開始進行有目的性的分組(Mindset建立),期中加入了外部合作單位(永和社區大學)並且與銀髮同學一起共學、蒐集素材,最後還有參加學院的課程成果展(D-Day),一切一切的都是非常忙碌跟緊湊的晉級之路。
從110-1甫開始助教之路,首先面臨三個的疑問:
1. 不確定/變動/即時調整
受限於covid-19的疫情,原定10月30日的合作單位的開幕式活動,只能臨時取消。從學生的角度,課程內容因為疫情,場域狀況有很大的不確定與經常變動的可能,仰賴課程團隊的即時調整與回覆。
2. 大量資訊的彙整
老師課程安排的相關資訊量非常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不容易消化與聚焦。課程的含金量真的很高,但是許多同學學習時常需要有具體且清楚的框架目標,才容易了解老師的意思,如果沒有在課後的時間討論與閱讀,很容易被資訊海淹沒。所以利用表格式整理的方式,適度引導同學可以透過所整理出的課程進度表來掌握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當然,觀察到同學容易遺忘,表格也可以進化成課程行事曆,在課前/課後標註需要準備與繳交的物品,溫馨的提醒讓同學可以跟緊學習腳步。
3. 迷航了……
針對過往在創新設計學院的學習經驗,課程除了關注社會議題外,還會有外部的合作對象。對於修課同學來說就是陌生世界人事物,尤其在初期對於不清楚這門課程的學習歷程有哪些項目之外,學期末還要參加課程成果展,也是另一個課題。
學生作為使用者,促進其課程體驗UP
柏軒分享,利用以下幾點可以讓想成為助教的同學指引參考:
1. 曾經作為學生的課程經歷
以同理心與換位思考,以學生視角試想並分析學生目前可能遇到的困境,並嘗試與老師討論對策,提供相對應可能的協助。
2. 熟悉老師的授課方式/該學期狀況
對於高度變化的課程形式本來就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是加上疫情,真的是雪上加霜,因此必須隨時與老師討論與因應,同時跟學生說明因應的作法
3. 以學生視角試想課程提供相對應的協助
柏軒分享作法,自己是利用一個表格式整理的方式,將老師的條例式的教學內容說明,透過表格分類整理,適度引導同學可以透過課程整理出來的學習進度的方法,溫馨提醒學習進度安排。
4. 以課程作為田野,觀察學生與老師
當然,觀察到同學容易遺忘學習作業與物件攜帶,表格也可以進化成課程行事曆來提醒同學。另一方面,觀察老師帶領同學、帶領工作坊的方式,充實自己的田野經驗。
5. 將個人視為團隊成員共同推進課程(專案)
以自身經驗,加上心態調整,最後把自己融入視為團隊的一分子,課程即是專案,透過團隊夥伴的共同推進,最後利用成果展D-Day展現出課程參與的過程與成果,進而分享出自己的辛苦結晶。
最後柏軒分享了自己身為助教的學習點,除了協助課程進行之外,助教必須具有「工具」的能力,協助這門課程(專案)推進,但更重要的是,在這門課中跟著先行者學習的機會。融合自身的經驗,除了在個人領域習得更多高齡與地方相關的學習課題,在場域部分,觀察老師的引導方式、觀察使用者的反應、如何與外部單位合作與溝通,以及與不同場域關係的人連接,傳承與學習經驗,這些都是柏軒認為擔任助教時非常受益的部分。
▲來自不同學程、助教夥伴,把握機會聽取經驗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