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農政議題論壇】不是雞的雞?社會學觀點的疫病思考

撰稿人:廖俐瑜  

聽完前幾場從不同角度來討論農村的演講,本周則將視角拉回大眾生活的常見食材,以社會學觀點重新思考疫病,並從臺灣禽病治理經驗思考畜牧業發展。

臺灣長期受到禽流感威脅,由於存在傳禽與傳人的風險,各界對防疫政策都相當關注。每有相關新聞傳出,便會引發不少消費者恐慌,甚至對政府防疫效能產生質疑。事實上,政府並沒有故作不知或毫無建樹,農委會已推動一系列「生物安全」(biosecurity)相關輔導與及宣傳工作,也表明 防疫視同作戰。然而,為何臺灣仍不斷傳出禽流感疫情?此種難以治理的現象又反映出什麼問題?

據此,主講人簡妤儒提出三個研究問題:現代防疫政策和「現場」為什麼可能斷裂?雞農養殖實作邏輯是什麼?什麼因素影響了雞農判斷風險和要不要接受防疫政策的決定?

  • 政策手段的演化和禽流感科學知識息息相關,但在雞農養殖「現場」則會受到鑲嵌在產業網絡中的理性和實作影響。
  • 其中,雞農的飼養方式和風險評估,會因為不同品種和產品而有所差異,這也導致分化的產銷結構。

妤儒老師總結,產業結構和實作網絡影響雞農態度和實作,如欲探究與政治、經濟、社會相依的疾病流動,更需深入理解多方行動者的關係、框架差異、理性選擇的脈絡等,才能回應此治理難題。

延伸閱讀

簡妤儒(2014年10月28日)。看見社會,在瘟疫蔓延時。巷仔口社會學。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