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農家,宜蘭深溝鄉村農業體驗 

撰稿人:劉芳瑜(課程助教)

九月,金黃的稻禾收割已漸入尾聲,當宜蘭員山鄉深溝村的農夫從水稻田轉為種植蔬菜之時,台大的「鄉村農業體驗」也由闕河嘉老師帶領一群學生再次進入石頭厝,開啟了新學期的援農梯次。

本學期位於宜蘭深溝村總共有8場的援農梯次,每次都會邀請兩位不同的農友帶領同學,每梯次中同學都會完整體驗到至少三小時的農事操作,並以此了解田間操作時所需的技巧,與友善耕作者會面臨的真實境況。

相比於過去在春夏天以稻穀為主的農事,因為進入秋冬,宜蘭在地農友在收割稻穀後大多會轉種其他作物,也因此讓這學期的同學主要接觸作物總類有許多變化,如鳳梨、筊白筍、蓮藕、甘蔗田等。

因為作物種類的多變性,每梯次的同學都能認識到風格迥異的田區與農友,並從他們身上汲取不同經驗。如第二梯次的農友鄭永昇帶著同學走進蓮藕田,由於種植蓮藕需要較深的水田,因此該梯的同學當天下午就穿上青蛙裝清理水草,並由岸上同學協助移除雜草。同一梯次的隔天則是進入農友何金正的洛神花田中,將石頭移出田內,並協助摘取洛神花樹上的黃葉,最後進行採收洛神花的動作。

同學在鄭永昇的蓮藕田裡幫忙去除水草
同學與何金正在洛神花田內之合照

結束了農事操作,第一天晚上還會進行自煮晚餐的環節,晚餐食材會使用深溝村小農自產自銷的稻米,並加入部分來自當日田區或是其他友善耕作者的蔬果,目的就是為了要讓同學完整體驗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的流程。在這個部分常常會遇到從未下過廚的同學,對他們來說這樣的體驗相當的新奇。有同學在回饋心得中提到「最重要的是,我知道我吃的東西是誰種的,這帶給我相當安心的感覺,並不會有太多顧慮,也不用想關於農藥殘留、儲存不當等問題。」這些都是平常的生活經驗所無法帶來的感受。

同學與老師一起烹煮晚餐

晚餐後則進入農友分享會,過程中則由在地助教謝佳玲引導同學提問,逐漸帶出各農友走入農業的原因、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以及現在面對的挑戰。以第二梯為例,以趣味為生活風格的鄭永昇,他沒有選擇深溝村的大宗作物水稻,而是選擇蓮藕、甘蔗以及雞、鴨。對他來說,務農是一件可以自由安排、規劃,而且充滿變化與挑戰的工作;而剛進到深溝村兩年左右的何金正,在洛神花田的田間管理上也有自己的堅持與理念,剛進入農業沒多久得他也仍在緩緩地融入當地的圈子,積極地尋找自身定位與未來的銷售出路。

農友鄭永昇分享個人經驗

在兩人與同學的問答對談間,小農面對的生活境況也逐漸清楚地呈現。尤其在深溝村的友善耕作環境裡,每一位小農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而儘管都堅持友善耕作,但每個人對於田間管理、何為友善耕作以及為何要選擇友善農法,每個人的原因也都不同。

透過完整的農事體驗與互動交流,鄉村農業體驗這堂課的目的就是希望讓來自不同科系的同學能夠以實際體驗來了解農業,藉以引發同學對農業更進一步的了解,並透過這樣的農事體驗,在所有參與同學的心中留下對於農業的興趣,期望讓台灣的友善農業能因此被更多人看見、推廣出去。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