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側寫】歷史研究與寫作:深澳踏查

撰稿者:洪均燊;審訂:羅莉婷
參訪地點:基隆望海巷、建基新村、深澳漁港

深澳踏查,今天出發了!

由臺大歷史系衣若蘭、顏杏如老師共同開課的「歷史研究與寫作」,10月27日到深澳參訪。深澳近日規畫電廠的興建而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之一,雖然參訪前夕行政院宣布深澳電廠停建,卻更顯得這次深澳參訪的重要,透過深入了解深澳社區人、事、物的歷史發展軌跡,才能進一步思考臺灣從地方上、至國家層面,永續發展與能源政策的未來道路。

師生一行約六十人從臺大校門口出發,並在基隆望海巷靠近八斗子火車站處下車。由深澳導覽協會林文清先生陳金生先生分別用國語與台語為同學進行導覽,介紹望海巷、建基新村與深澳漁港

望海巷鄰近榮隆煤礦,其前身是清國井歷史遺跡群,位於新北及基隆交界的深澳山一帶,而主要遺跡群散落在東北側的炭井及西南側調和街一帶。清國井礦區於光緒二年首次在臺灣地區由自辦開採的煤礦,為歷史紀載的首次官煤紀錄。而炭井地區則位於現在八斗子火車站周圍,在清領時期,即有部份地區發展為濱海礦村聚落,其後歷經日治及國民政府的礦業發展,將沿岸地區開採出來的煤礦經過處理直接以鐵路運送。雖然現在礦業發展已消逝在歷史舞臺,但伴隨著鐵路深澳支線通車與附近旅遊業的發展,附近仍有許多礦業遺跡可供緬懷。

導覽員林文清先生在煤礦員工宿舍舊址前進行講解

發覺煤礦的前世今生

離開望海巷,師生轉至建基新村及台電新村參觀。建基新村則是建基煤礦還在運轉階段,在山坡上建造的礦工宿舍。宿舍有二層樓高紅磚水泥樓房牆面皆漆成藍白紅直線條的鮮明線條,因而形成一個依山傍海的大聚落,北部濱海公路從建基新村的旁邊經過,爬上階梯就到達建基新村的廣場,大石塊砌成的駁坎反映出從前建基新村繁榮熱鬧的景象。

林文清先生進行解說,背景是建基新村入口處的深澳鐵路支線
林文清先生解答學生疑問,背景是建基新村礦工宿舍

隨著民國76年建基煤礦的歇業,這廢棄20多年的建基新村凋零沉寂如今只剩少數房子還有人居住。台電新邨則是附屬於深澳電廠的員工宿舍,於1957年興建,包含山上宿舍、海邊宿舍及電廠斜對面的單身宿舍。深澳電廠裝設台灣電力公司第一座火力發電機組,曾是全東南亞最大的發電廠,從1960年開始正式運轉。隨著2002年組織精簡,員工人數減少,海邊宿舍區、單身宿舍區逐漸荒廢。建基新村與台電新邨見證了瑞芳地區因著產業發展帶動人口遷移與聚落的形成,隨著產業轉型與沒落,凸顯出遷入人口無法長期居留的窘境。

林文清先生進行解說,背景是台電新邨沿路風景,能夠鳥瞰瑞芳海景

我們往海邊前進吧! 

緊接著,一行人來到了深澳漁港,漁港坐落於深澳灣左側的山岬邊,而該岬形狀酷似紅番酋長,故附近漁村之聚落去又稱為蕃仔澳。現在漁港停泊約150艘漁船,具有各種現代化設施,以經營休閒娛樂漁業為主,從事海釣、賞鯨等海上休閒活動,附近酋長岩、象鼻岩等自然景觀,每日也吸引大量釣客與遊客,營造了漁港熱鬧的氣氛。

師生在深澳漁港用過午餐後,學生就上午所見所聞進行討論與提問,陳金生導覽員也給予解答或是就學生想要採訪的主題或對象提供建議。由於學生進行參訪前已收集參訪地點的時空背景資料,因此在下午的自由活動時段,學生就自己有興趣的主題訪問地方民眾。有學生訪問宮廟的工作人員了解蕃仔澳居民信仰與地方的聯繫;也有學生訪問深澳漁港的新住民及外籍移工,了解當地產業對外籍移工的需求,以及外籍配偶的在地生活情況。此外,同學也把握機會參觀漁港風景及象鼻岩等自然景觀,或品嘗當地海鮮小食,體驗漁港人民的生活。

林文清先生進行解說,背景是深澳漁港
林文清先生進行解說,背景遠處為酋長岩
導覽員陳金生先生解答學生疑問
學生訪問深澳漁港天福宮工作人員

此趟深澳參訪之旅,能讓學生扣連深澳發電與地方社區發展的議題,發揮歷史學之專業訓練對地方產業與生活史進行觀察與考究。透過實地接觸地方人民的生活脈動,進一步思考各個社區永續發展的侷限性與可能性。經由老師的引導與導覽員的介紹,培養有志研究歷史的學生發掘於探索不同面向的深澳,激發學生探索地方故事的興趣。

參訪師生在天福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