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側記】旅行的意義──儀式、文化、體驗帶來新設計

撰稿人:鐘云蔚
審稿人:陳懷萱

儀式場景.旅者與在地的對話

由陳懷萱老師開設的「儀式、場景與設計」課程,首度移師到東澳部落,特別聚焦在部落發展與經營永續旅遊的相關議題,希望以「儀式中介」的視角,與同學一起探索宜蘭東澳文化脈絡,除了創造地方連結與對話契機外,也讓學生運用體驗設計的方法學,發掘並整合當地觀光資源並嘗試提出新的旅遊概念。

本次參訪以宜蘭東澳為教學場域,進行為期兩天一夜的地方小旅行體驗設計共學工作營,過程中也邀請一起發展這堂課的業師,島內散步的魏兆廷老師,以小旅行從業的視角導入專家實務經驗,期待透過體驗與學習並行的模式,讓同學們更瞭解如何扮演小旅行體驗設計過程中的「轉譯者」角色。

腦力激盪.尋找問題的核心與方案

同學們剛抵達東岳社區活動中心剛卸下行李旋即「開學」,在部落合作夥伴也是東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Yumin 開場後,接著就是兆廷老師與同學們來為大家建立小旅行設計永續旅遊的思維。長年從事小旅行規劃設計工作的兆廷老師,以自身業界實務經驗為例,剖析小旅行設計時容易遇到的盲點與困境。設計小旅行體驗前,設計者應先進行「定義問題的核心」,可以依據下列步驟來發想: 1)試圖解決的關鍵問題;2)引起問題的原因分析;3)影響問題的社會文化因素;4)評估介入綜效;5)換位思考反思問題的重要性。同學們透過發散思考,評估自身思考與關注永續旅遊的面向進一步發展成方案的可行性。

(圖:島內散步的魏兆廷業師與同學分享規劃旅行產品的甘苦談)

 同學們在腦力激盪的過程中,不停檢視自己的想法是否過於理想化?思考的方向是否偏離問題主軸?看似發散思考的過程,也是兆廷一步步引導同學收斂想法的練習。課程尾聲業師給予同學們設計方案的心法:「進行旅行產品的設計時,不要害怕失敗與挫折,正因為這些發散與收斂的過程,才能淬鍊出最佳的旅行方案。」

射箭圓夢.烘烤飛魚築夢想

轉場,同學們帶著剛練習所得的思考工具,跟隨部落夥伴Carol(音近:卡洛)的腳步,一起探訪東岳部落的生活日常。大家先進入設立在公園附近的泰雅傳統家屋,感受東澳泰雅文化與自然交融傳承的氛圍。傳統家屋的建造除了可以看到泰雅工藝,其文化象徵意涵則是映照出當地泰雅族人的地方知識與傳統生態智慧。半穴居的形式讓室內冬暖夏涼,而家中保留一處炭火不熄,不但可以驅蟲,更象徵生命力的延續。

她要我們一行人在東澳國小前的馬路上停下了腳步,請同學們觀察馬路上的圖騰意象。Carol解釋道:「三角形代表泰雅族的山水、菱形象徵祖靈之眼;圖騰中融合北迴鐵路、太平洋與飛魚等元素,左右兩旁是『東澳』的形式符號,組合起來就是東澳部落的意思。」在這幅圖像中,可以看見泰雅先民的世界觀,也看見今人如何運用創意將傳統符號結合現代元素創造嶄新意義,將整個部落情感更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同學們聽聞這是部落全體共同商議並票選出來的代表圖騰,對於東澳的地方凝聚力也留下深刻印象。

(圖:部落夥伴 Carol 介紹東澳國小及地面圖騰)

此外,Carol也與同學們分享「飛魚校長」的事蹟,當時東澳國小射箭隊屢獲佳績,並獲得出國比賽的殊榮,但苦於經費不足而遲遲無法順利參加國際賽事。校長鄔誠民不忍學生因此失落,決定跟部落族人一起利用較不受到漢人青睞的飛魚,發展出特有的烘烤飛魚技術,號召全村學生與家長,用義賣飛魚籌備比賽資金。飛魚因此逐漸成為東岳作為南澳唯一鄰海的泰雅部落特色,同學們聽到每年5月部落不少家戶從清晨去漁港買飛魚,接著利用油桶烘烤加工,在社區中形成有趣的景象,想必也會十分期待屆時回來東岳體驗吧。

(圖:東澳國小門口)

儀式設計.心境的轉換與調和

「Lokah!」(泰雅族語:加油之意)同學們齊聲歡呼,這是來自同學們所設計的儀式。在緊湊的開場暖腦、部落生活場域觀察之後,是讓同學們自己成為中介設計者角色的習作。在這次的移地教學行程裡,懷萱老師刻意安插幾個時段,讓各組同學們必須應用前幾週課程所學的內容,根據所指定的活動時間點,設計符合當下情境的小儀式,藉此觸發參與者重新感受環境氛圍互動並賦予意義的過程。

當「小旅行」成為地方與外界社會建立連結關係的途徑,「儀式」扮演的角色便是「場域調和魔法」,不僅緩和旅人初次來訪的陌生感,更加強其對於場域的認識與歸屬感。儀式設計不見得是小旅行關鍵環節,卻往往可以為旅程體驗創造畫龍點睛的回憶。本次的移地學習,不只是讓同學體驗觀察部落文化,同時也需要學習如何以「中介者」的視角,思考與探索旅程裡各種小儀式的設計如何改變自身體驗的意涵。

同學們除了在行前構思儀式如何驅使身體行動實踐來產生意義,同時也思考如何將旅途中的所見所聞轉化融合成為全班可以連結個人經驗並深化體驗意義,共同營造集體回憶的活動。

狩獵與陷阱.傳統文化的體驗

在此脈絡下,同學們在抵達作為文化體驗的露營地所設計的儀式,就是利用導覽途中所得到的知識,在各自夥伴的身體畫上印象深刻的泰雅符號,最後以一聲泰雅族語的「加油」相互祝福與打氣。這些行為猶如將神聖空間穿戴在身上,透過繪製泰雅圖騰讓參與者宛如進入變身過程,在認同新的意義符碼的同時,也創造了個人與地方的連結。當儀式完成時,參與者已經跟初來乍到時的自己不一樣,透過儀式也讓同學們調整狀態,準備進入泰雅文化體驗所帶來的不同感官與刺激。

(圖:同學相互繪製圖騰)

接下來的傳統文化體驗,部落夥伴教授同學們「設置陷阱」、「拉弓射箭」的勇士技能。狩獵文化是泰雅族日常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展現部落男性進入群體社會中並相互合作的訓練過程。「射箭有五個步驟:站姿、搭箭、拉弓、瞄準、放箭。首先要兩腳與肩同寬、垂直搭箭後再拉弓,拉弓的技巧是左手拉直、右手扣住下巴。瞄準目標後放箭,最後再根據當天的風向去做目標的調整。」同學們在部落夥伴的教學引導下,除了實際學習狩獵技能外,也開始意會實質的「體驗」如何映照出無形的「文化」意涵。更重要的是,透過實作,同學們也體會到部落生活場域即是學校,狩獵文化的傳承與對話即體現在日常觀察與學習的實踐之道。

(圖:同學奮力將彈簧扣進裝置)
(圖:同學拉滿弓、準備放箭)

走訪山海.新舊文化的交織

狩獵體驗結束後,同學們跟隨著部落夥伴 Yumin 的腳步來到東澳嶺,在一覽廣闊山景之際, 身兼東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與愛南澳生態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的 Yumin 運用自身經驗向同學說明東岳部落的觀光旅遊業發展,為同學的旅遊設計帶來更多層次的思考。

觀光旅遊業一直以來被稱為「無煙囪工業」,雖然較不易產生污染性,但隨著旅遊業快速發展,長期下來也會對旅遊地的生活方式造成影響。東岳作為南澳位於山海交會之界,也是漢人生活型態影響相對明顯的部落。旅遊的發展也讓部落族人開始思考東岳泰雅部落生活特色。如何讓旅遊帶來的資源是串連並帶動部落族人乃至地方原漢合作共好的輪軸,而非形成彼此競爭、衝擊文化價值觀的裂痕?這是作為「部落中介者」的Yumin與「愛南澳」夥伴們努力實踐泰雅gaga分享精神的核心思維。

Yumin 舉例說明在部落生活場域推動遊程的考量:「主要就是要降低音量,盡量不要干擾到當地社區,像社區導覽的路線設計,我就會挑選比較外圍的地區。」記得Carol在帶領學生進入部落前,也特別告訴大家,部落巷弄雞犬相聞,不希望來客引起居民困擾,所以她通常會帶領訪客繞過住家範圍,也會避免邊走邊導覽,而是採取定點解說的方式。Yumin與夥伴們 在衡量當地環境負載力與合理的觀光收益下,讓社區居民開始參與接待來客,創造與旅人互動的機會,更善用返鄉族人發揮過往外地生活工作經驗的優勢,為部落創造工作機會。

Yumin作為部落在地族人,扮演的是旅人進入部落的窗口,也是我們看到小旅行設計中,涵蓋的不只是一種「中介者」角色。部落當地中介者面對環境保護與觀光收益之間的權衡下,如何在摸索部落創生路徑的同時,取得部落居民的共識,在合作過程中磨合想法作法,是Yumin與夥伴們發展旅遊模式永續的挑戰。而在了解部落中介者的課題之後,同學們作為外部中介者,在未來設計小旅行方案時,也必須好好思考,在參與者的體驗滿足感最大化的同時,如何與部落夥伴協力,一起將其對當地環境造成的衝擊降至最低。

(圖:部落夥伴 Yumin 淺談部落的過去與未來)

東岳村運.凝聚共識的儀式

 (圖:東澳國小學生表演泰雅族的傳統舞蹈)

第二天同學們迎來部落一年一度的盛大活動:東岳村運,是當地泰雅部落間凝聚向心力與相互交流的重要儀式之一。從運動項目便能一窺泰雅族的傳統日常,捉雞、射箭、搗小米、鋸木頭、負重接力等項目,皆展現泰雅族的飲食、狩獵文化的樣貌。不分老少的居民參與傳統舞蹈及運動項目,不僅展現部落的熱情與對文化的重視,也體現古今泰雅文化的傳承。

而在相互歡呼、加油的氛圍下,同學們獲邀參與鋸木頭、負重接力等運動項目。延續昨日的狩獵文化體驗,同學們從中描繪出旅人參與地方生活的圖騰,也更近一步認知如何將互動具體化的過程。

(圖:同學參與鋸木頭的運動項目)

感謝儀式.同學的感想與收穫

「不同於一個人觀光的感受,這次探訪更深入認識東岳部落文化,真實且刻印在心頭的印象。」「人與人的見面,體認到我們是不同的個體,但不必相互防衛區別彼此,反而是享受在交流的氛圍。」旅行悄悄地進入尾聲,下午同學們將這兩天體驗的心得寫進便條紙。這兩天的體驗不僅開啟同學們的視野,也帶給同學們無限的思考。

正如課程同學所述:「東岳部落所擁有的資源與面對的挑戰,是現實也是潛力。」同學們如何運用自身的第三視角,設計有趣的體驗,在吸引旅人來訪的同時,也能解決問題並滿足地方的期望?從這次的集體參訪部落的體驗中,同學們可以藉由解構地方文化空間,重塑地方文化與人的距離,再度建立旅人與地方的共生空間與相處模式。

 (圖:同學分享自己在這兩天的收穫)

未完待續.設計旅行的開端

「如何掌握與地方的關係建立?」、「儀式中的物件如何適當得呈現?」旅程的結尾中,懷萱老師提出這些問題,帶領同學思考旅途中運用儀式設計的可能性。

 (圖:懷萱老師帶領同學回顧兩天流程,反思儀式設計強化旅行體驗意義的作用)

在「旅行」的設計上,一場完整的旅行構成,必定是有許多情緒、體驗等元素相互交織,讓整個旅程建構更完善且具備記憶點,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旅行便需要「甜蜜點」,成功觸發到旅人並留下良好的經驗印象。然而,當「甜蜜點」過猶不及,反而造成旅人體驗上的疲乏,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要考量到時機、地點,加入適合的行程、儀式,才能讓旅人真實體驗地方的空間意涵。

在「儀式」的設計上,儀式內的每一物件皆具有意義,透過整合,搭配視覺化的呈現,讓參與者更容易理解儀式的意義。過於複雜的儀式流程容易讓參與者失去耐心,反而脫離儀式所創造的空間與美好初衷。儀式的設計並非一成不變,設計者需根據場域內的各種元素不斷進行調整,在規劃流程的同時,強調核心價值,才能掌握旅人與地方關係建立與連結。

雖然旅程在這兩天飛快地結束,但同學們所學的一切皆持續進行,期待同學們將這兩天體驗及學習,瞭解如何調整自己的旅行方案,蘊含著對地方的感動與期盼,一同交織成屬於東澳的永續小旅行!

 (圖:東澳旅行的結束,正是小旅行設計的開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