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老師:闕河嘉老師
圖片來源:由課程提供
臺大「鄉村農業體驗 (二)」於今年(2021)3/13、3/13、3/14、3/20、3/21、5/08 至宜蘭員山鄉深溝地區,進行實地場域之援農體驗與城鄉關係體察的探索課程。之後因疫情警戒提升而暫停援農體驗活動,改為以學生自主學習研究並且完成期末研究計畫。每一梯次由生傳系闕河嘉授課教師與深溝村的謝佳玲(小鶹)田野助教合作帶領10~15位修課同學,講授在地農地場域的人文自然歷史、相關政策、農村發展等內容。援農活動後,大夥們聚集在一起討論,分享心得與感想。這學期參與的宜蘭 農友包含, 任永旭、李婉甄、鄭永昇、何金政、曾祥祐。
永續農業、宜蘭深溝和我
本學期109-2課程學習主題「永續農村」,以打工換知識的方式,期盼同學從援農見習經驗、與農友/農村的互動中,反省自己所瞭解的永續農業意義,思考自己在理想永續農村發展中可以扮演的角色。
「永續」的概念一直在轉變,至今並沒有一個固定死板的定義。宜蘭縣的深溝村與一群友善耕作的小農工,他們的實踐挑戰了主流傳統的農耕文化以及農村發展模式,引領了臺灣的另類農業風潮,顛覆我們對農夫的刻板印象。本課程提供同學農村實地體驗的機會,藉此探索自己和「永續農村」的關係,同時針對「永續」一詞,進行批判論證的思考歷程,促進永續發展並且提供可行的行動方案。從認識的農夫和他們的生活方式、農耕理念、農村裡發生的事情,回過來檢視自己對永續農業/農村發展的理解、價值觀、態度。
農村的價值──身體力行的感悟
在本課程中,有不少同學都是第一次如此近身的接觸土地,政治系二年級林明璋就表示:「在修習這門課程之前,我真的是個標準的都市孩子,從不知稻田裡的泥土是那麼溫暖、舒適。」電機系一年級的陳威侑也分享:「在這門課中,我得到了許多難得的體驗,第一次坐在田邊用溝渠洗腳、第一次坐在運送農作物的車,還有好多第一次。」這門課主要便是希望透過學生親身參與,感受大地的滋養以及大自然的力量,並能夠從自身生活出發,認識更多課本以外的事物。而每位學生在親身援農之前,也都需要自主學習,透過事前的蒐集資料以及基本認識,才能在勞動之後的小農之 夜獲得農夫親自解惑。護理系一年級的陳佳美表示:「除了親身體驗之外,還有課前、課後的反思,讓自己對所學習到的經驗有更多消化與吸收。」同學們帶著自己的疑惑以及預設的解答來到宜蘭深溝,透過自己的雙手雙腳,實際向大自然學習。
都市大學生的農村永續行動
儘管因為疫情的緣故,不得已取消了五月中旬之後的援農行程,但這堂課的經驗與記憶已深深烙印在每位同學的心中。不只是同學們,許多農友也都表示很感謝同學們的認真參與,協助他們一起度過農忙期,讓農作物 們都能健康快樂的生長。在期末呈現上,同學們結合專長以及親身所學,發揮創意,有些將深溝農友們的故事畫成一本繪本,有些則是結合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設計出適合提供給國中小學課堂使用的桌遊,寓教於樂。
期末成果之一 :「為你搭起農村的橋樑」
「為你搭起農村的橋樑」是一本為都市人如何走進宜蘭員山鄉農耕生活 而設計的手冊。小組成員黃凱庭(法律二)、孫全佑(獸醫二)、李若慈(生傳三)、丁映瑄(生傳三)表示,這份手冊的出發點來自居住在宜蘭員山鄉大湖村農友李茶說的:「農村或農業議題,並非只與農夫有關係,也並非他們才有責任。現在的情況是一個農夫必須身兼多種技能,不過農村其實需要各種不同專業的人進來,不是只有農業技術的專業而已。」這讓小組同學去思考:那麼我們這群大學生與農村、與深溝的關係又會是什麼?而我們又能在農村中發揮自己怎麼樣的技能與專長,作為一個介入農村、關注農村的方式?因此,小組成員希望能把這樣的經驗分享給更多學生,讓大家知道農業議題離我們並不遙遠。所以決定產出一份給同樣身為大學生(或者年紀相仿的年輕人)的手冊,讓大家思考自己與農村的關係是什麼?而我們又可以如何介入農村?
期末成果之一:「宜 • 耕手札 」
「宜 • 耕手札」是嚴翊文(經濟四)、賴泉潣(經濟四)、王之尋(經濟碩三) 同學的期末報告作品。他們表示,因為這門課程而傾聽了員山鄉友善耕作小農背後的精彩故事,學到了友善耕作的知識,了解臺灣農業的許多問題。於是想把這些感動和收穫通過文字配上圖片記錄下來,以方便傳閱的形式打印出來供人們閱讀。做出一本精緻的手札,裡面還會有精緻的原創彩繪和採訪者提供的照片,印刷完可以免費放在宜蘭甚至全台灣的各個書店、餐廳學校或是車站,供外地遊客取閱,讓從未聽過友善耕作的人對友善耕作產生興趣,讓對友善耕作有一定程度了解的人更加關注到農業生態保護問題。同學們的最終目標不僅是帶動宜蘭鄉村旅行發展、小農產品營收,更重要的是普及友善耕作理念,讓更多人認可並且加入友善耕作的隊伍中,建立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產業鏈。
課程從農業實作養成農業公民
農業是所有產業的源頭,也是人類得以持續向未知領域挑戰的基礎。然而,隨著都市的迅速發展,許多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都市,對於農業的認識只停留在教科書上的講解以及博物館中的陳列。「鄉村農業體驗」這門課,則是徹底翻轉既有的教育形式,將臺大校園直接延伸到宜蘭 員山鄉,打破既定教室的水泥框架。當同學們的一隻腳踏入水田時,那份透過實作而得到的體驗,比起在課堂以口述、照片、文字所傳達的更加真實與深刻。教授與在地農友助教一同帶著學生,學習以土為師、與農為友,一起讓農業不再只是長輩們的專利,更能是世代之間的溝通橋樑,以及實現理想生活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