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S ACTIONS:區快練實務工作坊】第二式 刊物 謝爾庭:讓社區說故事-以地方誌作為生活的腳本

撰稿:王憶瑄、廖俐瑜

這次大學 PLUS區快練工作坊邀請到見域工作室的共同創辦人謝爾庭,向我們娓娓道來這本專門介紹新竹的地方誌《貢丸湯》如何誕生。作為主編的他,從取材、採訪、寫作到編輯、排版、印刷,對於刊物製作的層層過程嚴格把關,因而創造出趣味與知識兼具的《貢丸湯》。在本次的刊物工作坊,謝爾庭老師將為我們詳盡解說製作地方誌的實務技巧。

《貢丸湯》的契機

談到新竹,你想到什麼?科學園區、遠東巨城、貢丸米粉?

在新竹出生長大的謝爾庭老師,求學時代多次被來自外地的同學問「到底哪裡好吃好玩?」,因而他開始思考,該如何讓人們能夠更認識新竹,並且在此好好生活。

「見域工作室」就在這樣的構想下誕生了,其利用空間、商品、導覽、講座、策展、刊物等作為載體,希望能帶出新竹生活的樣貌跟各種城市議題。其中,《貢丸湯》以地方誌作為方法,定位於資訊型指南和在地刊物之間,專注於回應人們在新竹生活的煩惱、傳遞新竹的故事,並介紹城市探索的好去處。

做一本好雜誌:專題企劃發想是關鍵!

謝爾庭接著強調:「我們必須思考人為什麼要買雜誌,大致上就是兩個原因,一是認同理念,購買者認為你做的事情是重要的;二是有用性,人們會購買有資訊的雜誌。」

但該如何結合這兩點,將文化地景包裝為有趣的旅遊雜誌呢?

以《貢丸湯》來說,結合創刊理念及讀者需求,刊物走向會更強調地方感。於是,編輯團隊便發想出「主題地圖」和「路上觀察學」兩大特色專題。主題地圖結合目錄和採訪內容,如貢丸湯店家大評比、音樂展演空間、單身者的假日去處等;而路上觀察學則是藉由實地走訪新竹的各個角落,觀察舊招牌、特殊的牆面風格、人行道規劃,乃至於老建築的散熱秘訣、適合狗狗散步的公園等,提供另一種觀看城市的方式,讓各式各樣的客群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場所。

《貢丸湯》介紹了專屬於新竹的夏天

一本地方誌的誕生:寫作+編輯實務技巧不藏私分享

針對寫作技巧部份,謝爾庭認為可以細分為選定主題、尋找背景文獻、構思架構、實地採訪、書寫初稿到最後編輯調整幾個步驟。他特別強調「採訪之前,寫作就開始了」,只要做好前置工作的準備,後面就可以很俐落流暢地完成。此外,實際採訪時需要敏感於跟受訪者的互動氛圍。老師以自身經驗為例,表示「會聊天很重要」,透過互動來建立信任,並以後輩角度在學習,希望受訪者能分享故事與經驗給大眾。

謝爾庭大方分享自己擔任編輯的經驗

而就刊物編輯則能主要分為四個層次:核心主張與目的、雜誌架構與佈局、個別專題企劃、圖文呈現。謝爾庭強調:「雜誌的平衡、多元、節奏很重要。」每期刊物的主軸要明確、連貫;各個專題、訪問應聚焦在同一個主題上。有個小撇步是「以一句能夠貫穿主軸的想法作為當期刊物的主題」,將能避免雜誌過於發散,並以此作為思考專題內容的基礎。

就像是《貢丸湯》第14期,以「新竹夏天應該要知道的事情」為核心,並藉此發想各個專題名稱。其中 ,以冰店作為主題,不只是說冰有多好吃,更透過其背後的故事,勾起新竹人的記憶,讓大家產生和店家的連結。

學員詢問執行雜誌編版時會遇到的困難

「通常你覺得一本雜誌排版編不好,主要是因為閱讀時找不到重點。」因此,除了內容之外,圖文呈現也很重要。在編排時,必須特別注意閱讀動線、風格統一、內容相符三個重點。大多讀者的視覺焦點移動是先看圖片再看文字,所以建立好閱讀的順序,才能讓讀者一目瞭然。而謝爾庭也建議,文字較多的專訪後接攝影、插畫會是一個好的安排,可以提供讀者喘息的機會。

此次區快練工作坊,謝爾庭老師以自身編輯《貢丸湯》雜誌的經驗,讓我們更了解地方誌如何作為一種方法,嘗試結合價值理念與大眾需求。《貢丸湯》沒有大量的商業贊助,起步時也沒有太多經驗,透過和當地店家實際的互動和溝通,產出一篇篇的專題報導,真正的把新竹的故事傳承下去,讓人們重新認識新竹這座城市的樣貌與歷史。這次的工作坊,相信也讓對寫作、編輯有興趣的大家,有機會進一步思考如何書寫屬於地方的故事,並讓更多人看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