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田野筆記-建屋的事( yaw na kle sali ) Ⅱ

撰稿人 林哲瑋(Yukan Hayung)
審稿人 林志泉

這次是以建造傳統屋的工法製作一個可以讓學生學習文化、聚會的場所。立柱之後有了穩固的基底,接下來幾天開始上樑,木條都是預先裁好長度的,作為橫樑的木頭會先利用機器製作預留卡榫的空間,建造時再把每根木條接合起來,將水線拉起,用以確定每根衡量的水平一致,從結構較長的兩側開始施作,把木條釘在柱與柱之間,依序固定好,原先預留好的卡榫會互相吻合的咬著,一根接著一根長邊的橫樑連結起來,和直立的柱相互支撐著,上樑後的那天,中午大家圍坐一起烤著肉,象徵已經完成這個重要階段。

立柱後,上完橫樑再將短邊的樑一同放上,共有六根短樑壓靠在橫樑上,已經固定好的橫樑變成短樑的支撐,每根短樑都跟兩側柱子垂直,貼合在柱子左側的位置。(請見圖2)接著,完成最高點的長樑,長樑之下靠著最長的兩根柱子還有垂直固定在短樑的短木頭支撐,而長樑之上再壓著屋頂斜面的樑,同樣裁切好空間讓彼此可以緊密貼合。從零開始不斷堆疊,一開始我們只能站在地面上將柱立起,後來因為高度需要站在鷹架上,以及踩著固定好的樑再安裝其他的樑,只要在高處我通常都是不看地面只專注著踩穩腳步,小心翼翼地傳遞木條,而Yukan叔叔就不一樣了,好幾次我看著他在高處都像走在平面上一樣,雙手已經拿著材料,還能夠在各個樑上穿梭,這一秒在頭,下一秒又在尾了。

主要結構出來後開始處理屋頂,運用大量的竹子覆蓋在頂部斜面,達到遮蔽效果。關於竹子的生長型態,越底部越粗到了頂端則越細,首先要將三、四公尺的竹子裁切成每段相同的長度,一根竹子大概裁切三次後太細就不會使用了。裁切後的下一個動作是我很喜歡的剖竹,一開始自己不太會使力,沒辦法將竹子流暢的剖開,後來看著聽著慢慢掌握了訣竅,先將竹子固定好讓它是有斜度的,接著用鐮刀對準竹子的頂部,眼睛視角從鐮刀看去,確認刀柄剛好位於中心位置,再把全身力氣瞬間往斜下方向去,鐮刀通過每個竹節都會產生非常清脆的聲音,剖到約一半的位置就可以用腳踩著下半部的竹子,手拉上半部的竹子,將其一分為二,剖半後呈現出半圓型的型態,便是蓋屋頂所需的材料。(請見圖6)

完整的屋頂會有兩層覆蓋,最下層是用剖好的竹子直接鋪在屋頂上,竹子綠色光滑面朝下,讓第一層都覆蓋後,第二層是上下嵌合的排法,竹子會正反正反的排列,像是U字型、倒U字型的形狀,重複的交疊可以密合地扣在一起,這樣的做法可以防止雨水流下漏進屋內,鋪好之後再把細長的木條固定於竹子上,讓竹子可以抵禦強風侵擾不被吹走,為我們避雨遮風。

建造的過程中,從在地面上施工,後來到了鷹架上把樑一根根固定,最後可以穩穩地用雙腳踩在屋頂上,有很多疑問在身體力行中獲得解答,接著衍生出更多好奇。在做每個動作的當下,都想像著在千百年前的人們是經過多少思考跟設計,該怎麼選用周遭適合的樹木、竹子作為材料,又是如何克服當時時空的限制,單靠著人類身體的力量,便能建造出可以遮風避雨的棲身之所呢?

屋頂的竹子鋪好後,接下來是另外一場重頭戲,關於石頭的事。

圖1 上樑步驟完成後的模樣
圖3 作為屋頂材料的竹子
圖5 第二層屋頂採取上下嵌合的工法,將竹子上下扣合
圖2 主結構完成,柱子旁的橫樑固定著,短樑壓靠在橫樑上,相互垂直,短樑貼合在柱子左側的地方
圖4 由下而上看,屋頂視角,是第一層的屋頂面
圖6 竹剖過程_1
圖7 竹剖過程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