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城鄉,實踐跨域教育創新【活動側記】

撰稿者:沈怡安
審稿者:房思宏

本次活動由專注推動森林教育的學生團隊「森永學堂」主辦。發起人蕭琬蓁同學來自D-School的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D-School致力於培養學生具備跨域思維,並以實作解決真實世界問題。蕭琬蓁同學此次結合和泰夢想家的資源,並透過擔任本計劃「創新社區設計」課程助教所建立的場域合作關係,於大溪舉辦森林環境教案體驗活動。目標是在擁有豐富森林資源的大溪場域,讓教育界認識森林與人的連結。團隊設計地方文史講座以及木工與攀樹體驗不同環節,分別從林業資源與歷史、藝術療癒、生態互動,這三個面向來探討自然教育。

圖:蕭琬蓁同學與黃曦芬老師介紹大溪林業歷史

從森林到工藝: 大溪林業的共生故事

活動一開始,森永學堂的蕭琬蓁同學帶領參與者分享對森林初始印象,思考森林中有哪些角色、森林的重要性,以及人是如何跟森林共生。接下來則由長年擔任大溪木藝博物館導覽志工的黃曦芬老師,透過文化社會學的視角說明大溪與林業的關係。在地理條件方面,大溪原有的河道形成高起的河階地形,讓居民在上游砍伐樹木後,可經由河道運送至下游進行加工。形成從森林資源到加工利用的完整產業鏈。曦芬老師補充說明,這些原木抵達大溪後會進行加工成材的程序。近日正於木博館展出的「剖木成材-大溪製材特展」,導覽員即帶領參與者走進大溪製材廠,揭開原木從自然物經剖切、乾燥到加工的過程。這些木材最後主要成為桌椅家具,邊角料更製成焚香素材,或是運送至鄰近以陶藝聞名的鶯歌,作為燒陶的燃料。探索大溪過往的發展歷程,可見林業在地方經濟的重要角色。

五感木藝與攀樹:探索森林教育之美

隨著時代遷移,大量包括金屬與塑膠在內的素材也也進入日常生活中,木料在當代生活中還有什麼特殊性呢?活動的第二階段由削磨時光的主理人-林鴻源帶領木作體驗,讓參與者透過身體五感來體驗木藝之美。製作中可聞到木頭的香氣,觀賞木材紋理。此次活動也利用深淺不一的木薄片捲成裝飾。這場體驗帶領參與者了解人與木材的關係轉變,以及在地工作者如何透過巧思,珍惜自然資源並充分利用。下午第三階段則由投入戶外探索教育的地方夥伴李宗俊,在大溪的福安國小帶領攀樹體驗,蕭琬蓁同學分享透過攀樹,可以看到不同視角的樹木生態樣貌。宗俊則解說攀樹作為理解自然的方式。行前教練們會觀察樹木的健康程度,觀察點包括是否有螞蟻窩、蜂窩。並進行承重測試,觀察是否有搖晃跡象。攀樹不只是需要身體的靈活運用,更包含以科學思維,觀察樹幹粗細來推估承重係數,以及透過承重測試驗證安全性的能力。攀樹作為森林環境教育的一環,不僅能讓參與者親近生態,更能培養多元的思維邏輯。宗俊分享福安國小校長的想法,,他認為攀樹體驗作為教育的一環,相當適合結合生態知識,讓學生認識校園環境。

圖:宗俊介紹攀樹前的安全測試
圖:參與者藉由攀樹觀察不同的樹木樣貌

跨域森林教育:連結城鄉資源的新實踐

本次活動參與者包括來自台北的生物科師培生與大溪的國中老師,彼此交流不同階段教師對環境教育的多元視角。對師培生而言,這次突破傳統框架的實作經驗讓他們首次見到高等教育資源與地方合作的可能,並體會與地方居民溝通的挑戰與價值。當地國中老師則帶家人參與,透過活動深入了解大溪生態,學習愛護樹木的方法。攀樹體驗不僅鍛鍊心智,還增進對自然的情感連結。老師們認為此類活動適合推廣至校園,讓學生透過課外活動或社團課程與校園環境互動,尤其對特殊需求的學生更具啟發性。活動展現跨域合作的實踐價值,讓參與者體會森林教育的深遠意義,為環境教育和地方行動提供了新方向。也是大學PLUS作為USR計劃,培養大學人才進入場域的目的之一。本次森永學堂以森林教案為核心,將大溪的多元特色展現給更多人看見。未來森永學堂希望能進一步接觸有志發展森林與環境教案的都市教師,進一步串連城鄉資源,發展永續森林教育。

圖:森永學堂與參加者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