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場館的地方策展對話【活動側記】

撰稿者:沈怡安
審稿者:陳懷萱、房思宏

大學PLUS計劃目標是串連南澳「人文地產景」,重塑人地連結。因此除了協助在地布拉格雞團隊進行跨域串連,也希望透過與實體場館的合作,進一步與廣大社區對話。計畫課程「儀式場景與設計」曾與館員李慧虹對話,了解到地方館舍長期積極傳承當地文化、並期待與社區展開更深入的交流。因此計畫與泰雅文化館策劃這場共學活動,提升館舍量能的同時,也讓臺大學生進一步了解場域中介者的樣貌。

南澳鄉公所泰雅文化館113年度的特展「泰美之器」在10月登場,與大學PLUS計畫共同策劃、聯合主辦的主題活動,好事多磨,終於順利登場。這場活動搭配特展並且連結計畫課程內容規劃來進行設計,主題聚焦在「地方文化館的轉變與挑戰」,透過多位專家分享地方館舍與社區的合作經驗,以及文化策展的實踐方式。本活動不僅展示南澳泰雅文化館如何突破傳統的策展形式,也探討當代文化推廣中的困難與機會。原規劃結合「生活即博物」課程在10/4的移地活動,讓學生到文化館一同共學,可惜因颱風攪擾調整講座時程,臺大學生最後以線上的方式參與。

活動第一場次由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黎世輝主持,他強調地方文化館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資源有限下,用策展與地方社區緊密結合。地方文化館不僅是展示文化的空間,更是與社區共同記錄與傳承文化的重要平台。

圖:南澳李慧虹文化專員分享場館策略

南澳泰雅文化館的李慧虹文化專員,分享了他們透過田野調查邀請部落耆老參觀展覽,並讓他們對文物進行解說和討論,進一步促進文化知識的傳承。這樣的做法不僅體現了文化館的教育功能,也加強了與當地社區的互動。她提到文化館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如何有效推廣教育,特別是與當地學校的合作。由於學校本身已有原住民課程,文化館需要多方協調和進行創意策劃。

圖:黃基成專員說明都市文化館的挑戰

桃園原住民族文化會館的黃基成文化專員,則分享都市原住民文化策展定位的挑戰,並透過多次田調來找到文化館的定位。後續以此出版《都市原住民的生活指南》。探討「都市原住民」在桃園大溪的生活樣貌。黃基成文化專員舉獵首笛教具箱的設計為例,強調當代都市原民地區探討原民文化傳統以及展示族群認同的複雜性。這個教具箱的目標是將泰雅文化中使用的傳統法器「獵首笛」轉化為教具,讓年輕族人在學校課程中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泰雅文化。獵首笛是過往族人出草時使用,是具有特定文化脈絡與神聖性的物件。在進入教育現場時,館員需要謹慎考量「獵首笛」的文化脈絡以及轉化敘事。

圖:浦念渝文化專員講述如何透過藝術推廣文化

凱達格蘭文化館的浦念渝文化專員以近日凱達格蘭文化館的展覽《安身 Reestablish》為例,分享館方如何藉由田調資料,進一步策展呈現北投下社的凱達格蘭族人與北投社番仔厝保德宮的連結以及特殊的文化脈絡,展覽聚焦凱達格蘭族北投社族人的當代生活與遷徙歷程,透過藝術家的多元創作,重現北投社的移動軌跡與當代想像。浦文專也指出,為了增加民眾對原住民文化的理解與接受度,文化館採取與藝術家合作的策略。透過與藝術家合作,有助於打破文化推廣的傳統模式,讓更多觀眾願意參與和理解。

圖:主持人黎世輝為地方場館定位做總結

地方文化館與都市文化館的差異與共同挑戰

主持人黎世輝總結:在都市館與地方館的差異上。都市的凱達格蘭文化館,擁有較多的合作資源,但同時要面向更多元的觀眾,例如本地居民和外來遊客。因此需要兼顧文化教育與觀光體驗需求。相對而言,地方館的南澳泰雅文化館,面對的是資源有限,地方文化館的主要受眾是當地居民。文化推廣更注重與社區的連結和文化的紀錄。但無論其類型,地區場館的策展人為符合上級期待,需要身兼多職,在策展上不斷燃燒腦力。相對於國家博物館以「年」來進行策展、並有專業分工的組織性來說。著實是一大考驗。也說明其實能用「物件」連結在地文化、走出場館並在社區進行推動,也是專屬於地方展館可以發揮的著力點。
第一場講座集中對話在地方場館的角色,探討文化館舍與大眾對話的各種模式。第二場講座則進一步討論當地文化工作者如何傳遞gaga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