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場夏季學校(三)】知識與現實接軌的教案設計

撰稿人:邱敬

還記得在「【林場夏季學校(一)】真實與想像的邊界」中介紹的課程嗎?整個林場夏季學校的準備期,是從五月中旬橫跨到暑假七月中旬的密集課程。在「課程學習」的階段,先透過台大地理系的洪伯邑老師和洪廣冀老師,以及台大城鄉所的舒楣老師的主題式介紹,協助學生初步了解部落經濟、傳統領域和災後重建等三個主題的核心概念,並讓學生們開始分組選題。然而,真正的挑戰才開始,接下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學生必須在助教和老師的協助之下,透過文獻閱讀,凝聚小組的問題意識和討論方向。加上先前上山場勘的經驗,課程學生較明確的掌握問題的核心和想要探討的議題。但具體的議題要如何轉化為可操作的教案,又是另一個需要學習的難題。因此,6/27我們邀請到TFT(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的梁乃文督導,一方面提供學生可以系統性將知識與現實接軌的方法,一方面也針對學生所提的教案給予回饋。  

眼見為憑:走吧!帶著背景知識上山找資料

設計教案之前,四組學生分頭閱讀資料、報導,依據所能獲得的初步認識,預先設定好觀察點和路線。透過6月初緊湊的三天場勘,拜訪望鄉部落田理事長、慢午廚房伊畢和伊畢媽媽的介紹,嘗試勾勒出部落的歷史和賀伯颱風及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的產業轉變;透過與同富國中的師長對談,大略掌握國中生的背景和學習情況,以期在沒辦法先認識在地學生的限制之下,嘗試使教案符合在地國中生的需求,讓國中生在學習過程能夠產生共鳴。

小組報告教案設計大綱

知識與現實的接軌: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

實際上山場勘的經驗,融合先前閱讀的文獻資料,學生開始緊鑼密鼓地設計教案大綱,並於6/27分享他們為同富國中所設計的教案。這次的教案分享特地邀請TFT(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的梁乃文督導到場。梁老師除了提供同學教案設計的修改意見外,也介紹幾個教案設計的小技巧,幫助同學們拉近與國中生的距離,豐富化所設計的教案。

TFT(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旨在改變台灣教育不平等的現象,透過積極培養教育領導者,以達到改變教育環境、發揮教育影響力的目標。受過訓練的TFT教育領導者,可以選擇到台灣有教育需求的地方擔任兩年的教師,並被期待往後能將這兩年的教學經驗轉換為發揮社會影響力的能量,而TFT教師間的彼此串連,更可能為台灣的教育改革種下希望的種子。6/27的課程即是由擔任TFT教學領導力督導的梁乃文老師,以自身陪伴TFT教育領導者的經驗,分享TFT教育領導者在偏鄉帶領課程的實例,以及將知識與現實接軌的課程設計方法。梁督導提供同學們三種軟化生硬教案的方法:

一、轉譯專有名詞:使用他們的語言

在學院待久了,有許多的用詞我們已經習以為常,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容易忘記我們的授課對象知識背景與自己存在的差異,容易造成溝通落差。以部落經濟小組為例,梁乃文建議可以先去了解國中地理目前教過的東西,並嘗試將「自然農法」、「產銷履歷」等名詞作更貼近他們生活經驗的解釋,以輔助理解,並增加參與的動力。

二、引起動機:站在孩子的角度提問

當知識以「我告訴你」的授課方式進行時,不僅趣味的程度會降低,就算這些「知識」其實與日常息息相關,也會因為課程進行方式的權威性而產生距離感。小朋友也可能因此興趣缺缺。所以,回到孩子的角度去對生活發問即是引起動機的一種方式。舉例來說,「部落經濟」的產銷過程可以從餐桌為起點去追溯這些食物從何而來?「災後重建」與其從政府作了什麼切入,不如從「你」在風災、水災、震災來臨時,會選擇作什麼去發想。

三、翻轉位置:從他們的經驗出發

「共學」的困境之一即在於,作為外來者的我們儘管挾帶著大量的「知識」進入,但對於在地的「常識」卻可能遠遠不及在地的小孩。比起一班課堂,整個教學的不確定性會隨之增加。「小朋友如果脫軌演出不想玩怎麼辦?」或「參加的學生會不會已經都知道答案了?」即成為問題。因此,我們不再能期待自己以全知的角色去灌輸授課對象,而是必須嘗試聆聽他們的生活經驗,從他們的分享中,引導他們深度討論。例如在「傳統領域」的討論中,讓學生分享自己所知的族語地名、由來,亦或是更個人經驗的家族故事。讓學習變成雙向的分享,不僅建立授課對象的自我認同;實現「理解他人」的目的,也才是真正實踐共「學」,而非單向「教」學。

梁乃文督導給予教案回饋

「如何創造一個有張力的教室跟活動?」

透過教案設計課程,學生可以更有效率的讓教案貼近需求。TFT的梁乃文督導總結,青少年在進行討論的時候比較難快速進行抽象的反思。他們需要一些媒材,不論簡單文字、教具或是照片等作為輔助,也就是說不要讓他們自己憑空想像,要提供具象的引導。而上述「回歸學生需求」的提醒,其實必須在整個活動進行中持續觀察,時時自問「我們的教案有沒有同時符合學生的需要?」抑或是「只是我們自以為他們的需要?」在得以回應需求之後,思考「如何創造一個有張力的教室跟活動?」最後,記得不要貪心的僅想跑完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孩子在過程中的學習跟體驗才是課程的核心。因此,不要只拘泥於要「做完」自己的教案,而要判斷何時視當時狀況去做彈性的調整跟延伸討論。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