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化研究行動工作坊(一)】想了解農村文化嗎?先從迺菜市仔(tshài-tshī-á)開始

撰稿人:林宇軒
審稿人:郭泓毅

本學期闕河嘉老師開設的農村文化研究行動工作坊(一)課程,內容包含三個階段的工作坊,授課場域都在宜蘭進行。除了與宜蘭在地青農合作,讓臺大學生走近農村並體認農村發展,老師更是邀請羅東高商、宜蘭高商在地學生與選修本課程的臺大學生一起共學。課程核心是期望同學以「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角度,發想並思考以解決農村、農業在發展上的議題,同時亦盼大學端與高中端的學生們,能透過彼此不同角色的特性,相互發問、共同探討,盼能激起不同的觀點與火花。

來自菜市場的「少年阿公」

於10月16、17日舉辦第一場課程工作坊,下午的課程從「迺菜市場」揭開序幕。帶領我們參訪菜市場的人,是一位頭上戴頂宮廟帽,上面寫著「菜市場」,及身穿青藍色汗衫,帶著茄芷袋花樣口罩,非常具有「地方」(local)風格打扮的青年,他叫做方子維,也可以稱呼他為「少年阿公」,別小看這位阿公,他可是「烏矸仔貯豆油」,方子維不僅有行銷碩士的學歷,是一位農夫還是一位音樂人,從小於在地生長的他,對於菜市場可說是瞭若指掌。以「迺菜市仔」的方式,把日常看似普通的逛傳統市場,透過以「探索食物」為出發點,食物從哪裡來?該如何料理?並結合在地的故事,將這些元素轉變成了一場有趣的菜市場文化導覽。

圖/方子維介紹開元市場歷史脈絡

菜市場裡的臥虎藏龍

首先,方子維從開元市場的建築物介紹起,建立於民國61年,市場立面上斑駁的圖案,是過去作為保齡球館的證明。原先二樓規劃是保齡球館,沒落之後,市場一樓及地下室才轉變為蔬果、肉品的傳統市場,可以從陳舊的招牌窺視過去曾經繁榮的年代,但已物事人非。

圖/開元市場
在抵達往菜市場路途中發生了小插曲:即使使用google導航,臺大同學仍迷路,找不到正確的入口,是由羅商、宜商的高中生帶著我們到達正確的地點集合,同學表示對於菜市場也是熟門熟路。

在解說完開元市場的歷史後,就進入本次導覽的重頭戲,市場採集體驗!因為本次的工作坊,臺大學生們要挑戰自煮共食,該如何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地找到食材並非易事。子維在詢問同學們設定自煮晚餐的菜色後,為學生們安排迺菜市場的動線。在子維帶著學生們一一的跟攤販打完招呼後,就開始侃侃而談地介紹起每家攤販特別的地方,可見他與開元市場的攤販都有相當程度的熟識。

第一站來到了雜貨攤,在子維跟老闆簡單的寒暄後,老闆便熱情地拿出有七十年歷史的骨董磅秤,現場操作給同學們看早期是如何秤重計算重量。而賣魚攤大哥的介紹令人印象深刻,向同學們詳細敘述淡水魚與深海魚的習性,以及煮成料理後口感與味道的差異,大哥不僅介紹目前超市所販售魚罐頭都是使用哪些魚類居多,同時也科普了許多海洋魚類的小知識;開元市場中,有一處販賣冷凍火鍋料的攤販,在子維的介紹後才知道原來大姊是精通英文的國外導遊。藉由子維帶領同學們逛菜市場,可以發現到菜市場的大哥大姊們各個臥虎藏龍,蘊含著許多從事行業才會知道的知識與在地故事,需要有人來探索、挖掘與紀錄。

圖/賣魚攤大哥熱情地分享魚類小知識
圖/「同學,你們知道這是甚麼菜嗎?」
圖/方子維介紹豬肉販售攤的格局
圖/方子維為同學說明不常見的手動絞肉機該如何使用

如同子維榮獲傑出永續青年獎,在臉書分享感想提到:

這些年來,我們的初衷始終如一,希望讓家鄉的蘭陽平原持續綠下去,農地的未來不會只有蓋房子,還有更多生活、生態、生命與生產的四生一體全方位價值,值得我們「透過菜市場,讓都市青年師生重新喜歡農業生活!」。 因為,「菜市場正是都市人的農業入口!」。

引用於 YoungGrandpa少年阿公

將「迺菜市場」安排進課程中,是期待能讓同學們有新的認知、體驗,其實「農業」一直都在我們的周遭,除了「踏入田裡」體驗農業的方式外,菜市場也是體驗農業的好去處。若有機會不妨去逛逛菜市場,打開你的感官仔細的觀察與感受菜市場的魅力,去跟各個攤販的老闆閒聊,或是詢問蔬果來源、哪個部位的肉應該怎麼料理、殺價..等等,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本學期的農村文化課程期望同學思考,當進入了宜蘭場域與地方人事物互動並產生連結後,成為場域的「關係人口」,該如何把多元、不同風俗樣貌的農村、農業文化讓更多人知道,創造出新的關係,唯有先對地方生活的理解與詮釋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