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創新論壇】臺灣偏鄉教育問題,新創還能做什麼?

撰稿:李芃蓁
校稿:林志泉
攝影:蘇士鈞

臺大創意創業學程一直都以學生提出創意專案並體驗創業的過程爲旨,希望學生透過發想、討論、收斂和實踐的過程中能與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人才互動,並且能激發創意與培養不怕失敗的創業家精神。

本年度學程團隊提出以偏鄉教育議題為主軸的社會創新專案,希望學程學生能夠提出各種專案,讓偏鄉的學童能享有公平、優質的教育權利。因此為了讓學程學生對目前相關教育議題有更深層的認識,學程學生組織邀請「TFT 為臺灣而教影響力發展部總監——杜瀛」、「Ibu 原鄉兒少生涯教育協會創辦人暨秘書長——郭孔寧」和「ThereforEd 因為所以教育協會創辦人——葉祐嘉」共同分享他們是如何投入偏鄉教育以及在陪伴過程中遇到的點點滴滴。

TFT 為臺灣而教影響力發展部總監——杜瀛。

「在臺灣,孩子的出身等於他的未來」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一直是存在的社會議題,許多在偏鄉的學童沒有辦法享有與在都市孩子擁有同樣的教育品質,其中教學現場的師資完備是一直是教育議題中時常被爭論的部分。因此TFT的師資培育計畫就提供目前偏鄉教育問題的解方之一,透過培育老師看見現場的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帶給老師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Ibu創辦人郭孔寧也分享偏鄉孩子在國中時期就開始接觸打工,並且在國高中時期必須提早決定自己的未來職業方展,這與資源相對豐富的都市孩子來說非常不同。資源豐厚的學生有時間和能力摸索興趣,以及培養相對應的職涯發展潛力。孔寧發現在偏鄉「家長不一定支持孩子去念大學,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做夢」,因此孔寧花非常多的時間進入偏鄉陪伴孩子。同時他們也和孩子共同討論與設計,舉辦了一系列的陪伴活動,希望孩子在討論與設計活動的過程中能夠看見自己的潛力和探索職涯興趣。

Ibu 原鄉兒少生涯教育協會創辦人暨秘書長——郭孔寧

臺灣的英語學習動機薄弱?

臺灣近年正在提倡「雙語國家」的政策邁進,然而英語教育資源城鄉差距非常明顯,因此在偏鄉服役的葉祐嘉看到了這個現象。他認為所有的孩子應該都要有與世界溝通的權利,而不是集中在都會地區的學童。同時,他也分享到學童不清楚學習英文的目的,進而對英語學習興趣缺缺,因此祐嘉決定要和孩子一起摸索出學習英語的方法,所以才有「因為所以教育協會」。由於現行的教育方式可能是孩子們對於英語學習動機薄弱的主因,因此協會也嘗試設計新的教案、新的教材,希望能與更多的學校合作,企圖翻轉現有的英語教育環境,提高偏鄉學童學習動機。

ThereforEd 因為所以教育協會創辦人——葉祐嘉。

然而,如果我們進一步去思考所謂的雙語教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雙語政策實行是否會對學生學習和老師教學造成更多的負擔,進而造成更嚴重的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現象。再者,所謂的雙語是否必然是華語和「英語」,而不能是其他的語言,這些都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

講者對談。

最後,本教育論壇的目的重點在除了能讓與會的同學們能夠看見目前臺灣偏鄉教育的問題,也希望同學藉由本場論壇看見自己對於社會議題的期待,以及期許自己能夠付諸什麼樣的行動回應這樣的期待。

感謝講者們的精采分享!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