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側寫】儀式、場景與設計開學典禮:建立向地方學習的mindset

撰稿人:廖俐瑜
審稿人:林志泉
攝影師:蘇士鈞

繼上半場的環境觀察與採集,同學們回福關宮集合後,拿起彩色筆與海報紙做成果展示,並開啟下半場與業師精彩的對談。

當天活動場地,福關宮。
結束上半場後的稍作休息。

融入深溝的節奏,不是說一套做一套

「大家知道來福關宮辦這樣一場開學典禮要注意什麼細節嗎?」小鶹在演講開頭便拋出了這個問題,只見同學們左顧右盼,似乎在心中盤算有哪些待做項目。將場景設定於廟宇前、榕樹下,伴隨著輕煙裊裊,風聲鳥聲人聲環繞,看似自然浪漫的場域,但實際上是許多打點所堆疊而成。特別是,福關宮雖是當地人與訪客的交會節點,看起來卻不是一個很明確接受遊客的場域,那麼該如何克服那麼多陌生面孔湧入的不習慣呢?小鶹也分享「其實這個細節就是村子裡的節奏」,所以他在活動前會去思考周邊住戶是誰?這個時間點是否正值午覺,須注意音量?時值插秧期,如何動員人力、調配時間? 當然,小鶹在活動前就需要與廟方主委確認租借場地(以添補香油錢代替場地租借費用),活動當天一早先來貼公告、掃落葉、排桌椅,活動結束後妥善復原等。

活動當天早上再次向主委打聲招呼。
小鶹祈求活動順利,也感謝今天提供場地給大家,還有好天氣。

開學典禮所蘊含的眉眉角角,反映出背後隱藏的關係網絡,以及沒有價目表的信任轉介過程,而小鶹作為協助陪伴的地方業師,是不可或缺的連通窗口。小鶹接著介紹自己與深溝的淵源:在從農前,他在林務局做生態保育相關工作,致力於推廣自然步道、生態旅遊等,爾後實際踏入深溝,疲乏時深深受到此地「水」的滋養,在因緣際會下成為農民,目前種田第八年了。

除了為「水」而感動,小鶹同時也認識到一群美好的農民朋友。雖然懷抱著不同的理想抱負與生活願景,但共通著想親近土地的心,建立起彼此相互往來時尊重信任的基礎。本場活動邀請了四位「教學顧問」,雖然正值農忙期,農友們還是暫時放下手邊農務,來和同學們打個招呼。首先是被小鶹稱為「教練型」的慧鈞,來自「樹屋農莊」,除了以友善耕作方式種稻、種蔬果,也自建雞舍飼養土雞,建立起微型生態循環模式。第二位是「月見學習農園」的茶,目前也共同經營「共好農企社」,關注於後端操作的一條龍服務,期許能「農友共好、生態共好、生產消費共好」。第三位是帶著兩位可愛孩子一起參加本次活動的金正,從粉專「務農的點點滴滴」中可以發現,有許多關於農機操作與陪伴孩子生活的紀錄。最後,則是由「我們家」的永旭分享,在實現自給自足的過程中,如何兼顧友善環境與產量、品管的生活方式。從以上四位農友的經歷,小鶹提出一個很有趣的結語:「我身為農民,為何要還要介紹其他農友給各位認識?難道我不擔心同業競爭?」他回歸到自身來深溝從農的初衷,因為對生活的樣貌有了想像,所以想串接起社群的力量,擴大尺度,才能擴大影響力。

其中一位分享的農友,「我們家」永旭。

許多同學擔心當地人如何看到這些外來者?如果對農業不是特別有感的人怎麼理解深溝?小鶹對這些發問持肯定態度,他認為前述提及的融入節奏與不忘初衷,其實就是「向地方學習的mindset」,先建立心態,便會形成社會氛圍,對地方帶來正向改變。

從教育跨到小旅行:以關鍵字學習法作為觀察與蹲點的基礎

今日邀請到的另一位業師魏兆廷,在正式進入對談前,眼見許多同學仍在振筆疾書地努力寫筆記,他便貼心提供自己的小撇步做為參考。兆廷說,他出身特殊教育背景,在成立島內散步前,老實說對於小旅行是一知半解,所以也曾經歷過進入田野後,在觀察與蹲點時瞬間汲取過量資訊卻又害怕囫圇吞棗的心情。援此,他建議同學們可以將陌生的關鍵字詞記下,例如先前農友們提到的:有機農法、有機認證標章、打田、曳引機等,或許能帶來新的啟發。

業師兆廷提供設計小旅行時的切入點,以及做功課的小撇步。
筆記做起來!

在設計小旅行遊程時,正是面對不熟悉的脈絡,如何理解主人與客人角度,是中介者最重要的工作。呼應本課程的核心發問:什麼樣的動機與原因,會讓你想要去農村小旅行?在農村設計青年小旅行的挑戰是什麼?吸引力從何而來?兆廷進一步追問:你所設想的目標客群和農村間關係為何?有錢有閒為何要選擇到農村小旅行?這反映的是「價值」,農村中的經濟思維除了包含貨幣經濟外,也蘊藏相互依存的社區經濟;但許多人會直觀的停留在「想出走、想除噪」,如果能深入思考背後價值轉換的方式,協調生產端與消費端的平衡點,則會更有助於農村小旅行規劃設計。

另外,由於課程以小組形式進行,兆廷也分享三個團隊合作的要點:首先,培養整理資料、分享資料、建立對話的習慣並互相陪伴、保持彈性;其次,這堂課不是誰說得算,而是由下而上的發想;最後,過程中也許會挫敗失望,但此時此刻,有團隊的支撐,反而是容錯率最高的時候。

開學典禮的意義:儀式、場景與設計

在開學典禮的最後,懷萱老師建議同學們回家後,細細品味今日的流程。從搭車前往宜蘭轉運站集合、搭乘公車自轉運站前往深溝村、在深溝國小下車後的環境觀察與採集、自行解決午餐、福關宮集合並成果展示、認識業師與農友們、場地復原到踏上回家的路程等,儀式中介到底是什麼?場景設計的涵義為何?行進間,曾經看見的粉紅色生物是什麼?水田中為何不斷泛起漣漪?下次來午餐可以吃什麼?突然下起雨,沒帶傘如何解決?

地圖上畫的那些奇怪人事物與困惑不解,可能正是未來規劃設計農村小旅行的關鍵之處,也許是待解決的問題,又或是待轉譯的吸睛亮點。將開學典禮拉至深溝,除了希望讓大家感受到主觀意會與身體感的重要性,也期待讓大家接觸真實生活中的實驗創客空間,做為未來碰撞、萌發、媒合的可能。

懷萱老師其實也在從旁觀察同學。
結束!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