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側寫】隧道口社區,遊戲測試員好好玩出動!

撰稿人:廖俐瑜

整個12月,「環境規劃設計實習:防災教育與社會設計」和衛理女中公民課程「外雙溪學」的合作,從田野訪調、遊戲設計與提案,到本次的成果驗收,終於迎來尾聲。

由臺大城鄉所黃書緯老師開設的「防災教育與社會設計」,1月2日前往外雙溪隧道口社區,進行期末提案發表。這堂課與衛理女中建立起共學機制,將在社區觀察到的災難潛勢、正確的防災觀念,甚至災難的社會脆弱性,透過遊戲作呈現。

本週遊戲測試員就從臺大出發,準備前往隧道口社區大玩一波!

「漂流到荒島上的科學家,語言不通加上傾盆大雨,該如何生活下來……」

故事背景設定為漂流到荒島上的科學家,不但和島上居民語言不通,又加上傾盆大雨下不停,為了生存,必須得前進找尋出路。最終在好心的居民指點下,找到一艘被鎖鏈綁住的船,該如何將船移往水邊,步上正確的航道呢?

當天,有些陰雨的天氣,正好和情節吻合,玩起來特別有感。在遊戲開始前,測試員會分為三組,並拿到社區地圖及道具包。測試員們沿上坡向上前進,循圳道往下走,努力解謎去。

關卡設計充滿創意,結合臺大與衛理兩端學生所學所知,以環境觀察作為基礎,與英文字謎、臺灣歷史、數學邏輯、建築設計等做進一步連結。在此,所指的「環境」非常多元,如圳道走向、工程設施、屋內擺設等,都是測試員必須細心留意的線索。

舉例來說,在第一關時,測試員必須從欄杆的歪斜,並延伸思索工程設施失能的原因。中間還有許多其他有趣的關卡,如次關「神明屋」,透過觀察神像特徵與四周環境,解出和台灣傳統信仰有相關的謎底;或是「數格子」關,社區內有一大平台,上有些許廢棄家具,測試員必須將家具所在的位置連接到平台格子,並對應至謎底紙上,形成一個句子。末關則透過提示紙和周遭景致相對位置與顏色的對照,再加入數學能力的考驗,難度極高。眼見破關在即又逢卡關,實在讓測試員心慌慌!

共學防災:轉化校園、動員社區

在遊戲行進間,除了新奇有趣的題目所帶來之興奮和不斷破關斬將之滿足外,更感動的是遊戲隱藏的小細節。例如,透過觀察界樁,查覺到此地之歷史與軍事設施的密切關聯,藉此帶出複雜土地產權之議題;又或者是,認識位居在台北市的「水上人家」是如何用常民工法拼裝搭建而成的。

透過校園、社區的串接,透過共學合作機制,透過遊戲設計,不但使參與者能夠以新的角度看見場域,也體現如何將參與式規劃的專業應用在學習方案設計上,更進一步了解目前防災教育的困境,並對「韌性城市」觀念下的「災難」觀有新的想像與詮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