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者:丁映萱
審稿者:廖文聖
這學期擔任懷萱老師《儀式、場景與設計》課程的助教,雖然是我初次接觸助教工作、也是首次參與這門課;但在此之前已修過五堂D school的課程,包括懷萱老師的《展演與社會》、《生活即博物的展示與實踐》、書緯老師的《社會設計導論》、還有基礎課程《設計思考工作坊》、《田野工作坊》等,對於學院的流程和課程形式都有一定的了解。在學院累積的修課經驗,除了讓我這學期的助教工作能夠更快速上手,也讓我能切換不同的視角,了解課程規劃及實際運作上的優點與困難。
《儀式、場景與設計》(以下簡稱《儀式》)這門課期待同學扮演旅遊市場中的中介者,一面深入了解場域、田野,另一面則要同理消費者的需求與喜好,運用儀式設計的基礎理論,規劃一套滿足消費者又帶來驚喜的小旅行遊程。本學期以宜蘭南澳為場域、以「永續旅遊」為主題,同學們不僅要發展出一套融入當地泰雅文化的特色、地景的體驗,也要在旅遊的過程中創造出地方永續的意義,很考驗同學的創意與文化敏感度。為了培養同學的基本概念,老師每週會安排兩篇指定閱讀作為課前預習讓同學練習從中提問,最後在課堂上進行跑桌討論。這一整套流程是懷萱老師課程的必備環節,從《展演與社會》就開始了。這也是我最喜歡的課程環節之一,同學間的想法與好奇相互碰撞,有助於打開視野,比單純閱讀文本更能幫助思考和理解,也能幫助同學間快速建立關係。根據課程主題,《儀式》探討的領域包含:旅遊研究、儀式理論、體驗設計、原住民文化等,故在文本的選擇上重視廣度大於深度,大多是結合各子題的案例研究,與主題類似的《展演與社會》多採用艱澀的理論文章十分不同。老師期待同學們每週的文本提問一次比一次更聚焦,串聯課程的核心概念,但有些同學似乎至期末仍不太能掌握方向。不過,我認為要有意識地聚焦其實並不容易,上學期修習《生活即博物》課程時,我也不確定自己的提問是否有往課程核心收攏。或許這之間的差距在於,教學者心中有明確的課程框架,但同學們則是邊走邊摸索;若要訓練同學自主思考的能力,老師又不適合太早或刻意插手。我認為適合的解決方式是,雙方能在學期的幾個節點一起重新回顧過去這一段時間的課程內容與學習狀況,確保教與學之間時時對接。這學期老師也確實將課程分為四個單元,要求同學在每個單元結束後繳交心得,紀錄所學內容、自主學習的資料等等;但觀察同學們的心得和回饋,發現大家不夠瞭解這項作業的意義、加上還有其他作業要求,用心程度多半不夠高、也需要再更切合主題。或許在學期初就完整說明單元心得的意義,或技術性提高它的重要性(也就是納入學期成績),能使此一環節發揮更高的效益。
《儀式》中另一大重點是兩天一夜的場域工作坊,這段時間內同學能夠在部落夥伴的帶領下深入了解地方。這學期懷萱老師要求在場域工作坊之前,同學們必須先至南澳自主探索;我認為這項任務對於「成為中介者」很有幫助,自主探索的經驗和有引路人的場域工作坊截然不同,同學們也能在兩種旅程城中看到不同的風景、產生不同的地方想像。大多數同學都是在自主探索時才初次造訪南澳,即便從網路上先查好資料、做好功課,但透過轉車、找路、行程的安排與空白,他們多少會體驗到地方的陌生與距離。因此,參與場域工作坊時,便能在這樣的經驗上,練習適時將自己抽離眼前的獵人體驗、原住民風味餐、熱鬧村運,以第三者的角度思考設計者(此處是Yumin和懷萱老師)想要讓他們看到什麼地方特色、又產生什麼感受;這些體驗是如何展現出部落文化的意涵。場域工作坊也不完全由老師規劃,各組同學在過程中也要各自設計一段簡單的儀式,除了練習應用上課學到的體驗設計概念,實際應用也能讓大家認知到何謂「出乎意料」。儀式雖然經過縝密設計,考量舉行儀式的時間、同學的性格、氣氛營造、行程之間的銜接等等,但其結果還是不一定符合原先的期待;相對地,有時旅程中沒有特別規劃的環節反倒收到很好的效果。這種意料之外的不確定性在課堂上很難領會,透過場域工作坊實作,同學們在設計提案時就能更有意識地將這種不確定性考量進去,更加注意不同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然而,以南澳的泰雅部落為場域,比起過往在宜蘭深溝的狀況複雜許多,同學們需要審慎思考原住民文化的獨特性與複雜性,去脈絡化的文化挪用是大忌。場域工作坊固然讓同學們看見東岳部落的美,缺乏充分反思之下卻可能形成刻板印象;從學期成果來看,確實有些同學的文化敏感度仍不足,以旅遊行銷部落,卻不當地商品化地方。因修課學生來自不同系所,有些人相對較少接觸相關知識,若課程中能多增加建立文化敏感度的內容,對於後續遊程設計會更有幫助。
這學期擔任《儀式》的助教讓我有機會換位思考,嘗試幫助同學更快進入課程狀況,也練習觀察同學們的學習狀況,有種進入後台的感覺,比想像中更有趣。懷萱老師的課程主題多元跨域,這也是最吸引我的特點,但跟課之後發現實作上其實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包括:如何同時將不同領域的概念都拉進課程裡、如何協調田野夥伴和業師參與的比例等等。這學期《儀式》的場域首次移師南澳,課程設計的複雜性和難度也隨之提升,加上十六週的新制度,實為一項大挑戰。不過,臺灣的部落旅遊確實存在許多不恰當的文化挪用,需要更多人一起反思、創造新的旅遊體驗和地方意義,我認為這學期的課是很有意義的嘗試,也很開心能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