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工作著:返鄉原青的創生實驗與沉澱說話】演講側記

撰稿人:郭泓毅
審稿人:林志泉

你可曾想過到偏僻的鄉村工作與生活呢?

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落腳在工作機會、待遇、資源都較好的都市,然而卻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渴望回到自己偏遠的故鄉生活,做出與一般人不同的選擇,是為了甚麼呢?本次臺大原民中心邀請了三位不同專業,自外地大學/研究所畢業後回到部落工作的原住民族青年Tiyansu Pawtawan(漢名:黃瀚,阿美族)、Hafay Nikar(漢名:江長銓,阿美族)與Aziman Takisdahuan(漢名:許凱文,布農族)來分享他們從都市返鄉生活的選擇與經歷。

追求「美」式生活哲學的部落斜槓青年:Tiyansu

「住在臺北看起來光鮮亮麗,實際上卻沒那麼舒適。部落的馬路很寬、院子很大,想喝酒就喝酒,為什麼年輕人要捨棄這樣的生活呢?」Tiyansu在分享的開頭向聽眾提問。

來自阿美族關山鎮電光部落的Tiyansu,在大學時就知道自己喜歡在臺東的生活步調,在大學主修精緻農業的課程中,了解到目前地方農業用藥情況迫切要改善,決心結合自己的專業回到部落推動友善農業。Tiyansu從推動農業用的無人機業務開始,當經濟穩定下來後,他開始耕種自己的稻田,創立了品牌:日出禾作。後來也因為對咖啡有濃厚的興趣,意外發現電光部落早就有百年的咖啡產業歷史,於是開始學習咖啡的知識,成為沖泡咖啡專家,並透過說故事的方式推動部落的咖啡。

圖/Tiyansu與老婆共攜經營日出禾作
圖片來源:翻攝自講者簡報

斜槓的Tiyansu有著自己對農業與生活的一套「美」學,他提到阿美族在耕作時,會在田邊擺放三杯酒、三顆檳榔與三支香菸,在過去資源匱乏的時期,酒、檳榔與香菸並不容易取得,擺在田邊代表著對於祖靈的尊重與對大地的感恩,然而現代的年輕人對於這些傳統儀式與文化的認知逐漸式微,因此在工作有時間之餘,他會參與電光部落的文化復興與發展,在近十年的時間中舉辦過非常多的活動如電光農村趣,寒暑假的部落學校活動等。Tiyansu提到,電光部落的年輕人大多會到都市工作,認為到都市才會有發展與成就機會,然而卻被限制在狹小的空間中,生活品質並不好,不想成為都市的籠中鳥,貫徹自己對生活的堅持,是他想回到故鄉工作的理由。

圖/阿美族表達對祖靈與大地的感謝之情
圖片來源:翻攝自講者簡報

「耕耘」文化,在新福部落追求幸福:Hafay

阿美族關山鎮新福部落的Hafay Nikai,雖然童年大多時間是在基隆生活,然而在大學時期參與原聲帶社接觸許多原住民的社會議題抗爭,也走上了街頭,這些經歷讓他瞭解到部落面臨許許多多的問題,例如部分原住民缺乏公共意識、文化傳承危機、人口外流等等,在北部難以同理感受並涉入問題核心,才讓他決定要走回部落,協助部落事務的推動。

Hafay說起這幾年遇過的挑戰,例如靠著政府計劃擔任專員的收入維生,在計畫的執行過程中,感到疑惑、憤怒與倦怠,究竟是政府是為了想改善問題,或只是輔導地方居民賺錢的內在動機等衝突;在生活上也曾遇過與地方生活節奏與習慣差異所產生的不適應感。但當說起部落工作所產生的正向改變時,可以感受到他對於這份工作仍有強烈的熱情與驕傲。

圖/在新福部落「耕耘」的Hafay
圖片來源:翻攝自講者簡報

「過去豐年祭時,大家都不好好的穿衣服,當我們慢慢重建傳統族服文化後,可以看到部落族人對部落的認同感更高,也讓耆老們瞭解部落有年輕人願意做文化復興這件事,對部落來說這是很大的鼓舞!」Hafay眼睛發亮地說著。

分享中,他解釋為什麼要用「耕耘」這個詞作為部落計畫名稱,是因為推動部落事務就像是耕種作物,需要花費許多體力、耐心與時間,但看著文化傳承的種子逐漸萌芽,這些累積的努力在未來一定會長出部落族民幸福的果實,對他而言是非常有意義的。居住在新福部落的第三年,Hafay熱愛著部落生活,有美景、有空間、工作彈性等等,目前正與女友籌備創業,計畫要在當地開設原住民工藝材料店以及居酒屋,期望能更進一步推動部落文化。

圖/Hafay講解執行計畫的脈絡與流程
圖片來源:翻攝自講者簡報

補充資料:Maomah I Parupu 耕耘新福

愛著部落,成為「笨鳥」先飛:Aziman

第三位講者是布農族的Aziman,作為「東布青」的創辦者,他嘗試創造了一個讓布農青年能夠發展行動的平台,目標是透過教育、文化、傳統產業的基石,讓青年們帶著各自的能量,參與部落的推動與創生。Aziman用「笨鳥」比喻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推動地方文化必然會有遇見許多挫折與失敗,而身為返回故鄉的知識份子,能夠做的即是用自已的所見所學來嘗試錯誤,就好比一隻不斷失敗的笨鳥先鋒,透過試錯來為在地文化的發展開拓道路。

圖/對布農族來說,「家」的概念非常重要
圖片來源:翻攝自講者簡報

主修社會系的背景讓Aziman立志為部落的發展出一份心力,但在實作的過程中曾遇過許多挑戰如身分認同、家庭問題以及部落過高的期待等等,也發現現今部落發展的制度存在許多遺憾與矛盾。雖然諸多困難讓實作窒礙難行,但布農族的精神:對「家」的認同支持著他,從自己的經驗中創造了能讓部落青年一起共作的空間——東布青,逐步推動並串聯建構部落共融共存的美好未來。

Aziman鼓勵同樣關注地方發展的聽眾,彼此的身分、文化都在互相堆疊,最好的夥伴就是身邊彼此的人,期許能夠「用一群人的力量,化解個別的孤單」。

圖/Aziman推動部落發展的理念
圖片來源:翻攝自講者簡報

比你想像更困難,返鄉工作甘苦談

在演講的後半段,主持人謝博剛用對答的方式來與三位講者互動,而過程中可以觀察到,返鄉工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特質上,返鄉推動地方需要具備開創性、貼心與同理心,並且也要有「勇於冒險」的精神,三位講者皆提到,在地方工作需要擁抱非常多的不確定性,沒有好的計劃很容易陷入不知道自己要做甚麼的窘境,若是沒有強大的熱忱是很難繼續堅持。而返鄉推動地方創生,勢必會遇到部落產業的商業議題,該如何在商業利益與地方文化中取得平衡,也是會遇到的一大難處,而三位講者皆提到要參與部落發展的一大先決條件,就是自己該如何在地方「活下來」,僅有熱血與理念,可能養不起自己。

用一群人的力量,化解一個人的孤單

再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你可曾想過到偏僻的鄉村工作與生活呢?

也許充滿困難、不確定性,卻可以從三位講者的分享中感受到他們對返回部落工作的快樂、滿足與成就感,就如同Tiyansu分享,當部落的耆老發現自己產的手沖咖啡原來這麼好喝;Hafay說起部落夥伴豐年祭時穿上服裝的榮耀感;以及Aziman創造更多返鄉的就業機會時,可以看到地方或部落確實正在前進。回到故鄉對於習於在都市生活的我們難免會感受到孤單,但過程中串起部落的家人、朋友以及共同打拼的夥伴們,形成連結與網絡,一個人做不到的事情,一群人攜手達成,共同說起部落的故事。

圖/究竟返鄉工作是不是衝動呢?
圖片來源:翻攝自講者簡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