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工作坊 PART2】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撰稿人:林佩儀

還記得上週的訪談作業,懷萱老師和書緯老師針對同學們的作業,給了一些提醒和建議,像是「日常的陷阱」。常常我們在回應受訪者的時候,會說:「恩,我懂。」但你真的懂嗎?有些日常的細節,或是我們太過於熟悉的人事物,容易被忽略。這些都跟我們事前的準備有關,還有我們對於問題開放的態度,去思考我們下一步還可以怎麼做。

交換筆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對話

同學們交換彼此的訪談作業,從中發現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以及什麼樣的動作和心理感受會被記錄下來。有同學分享自己被對方記錄下來很多「哈哈哈哈哈」的笑聲,進一步去思考,認為自己是很怕冷場的人,一旦場面尷尬,就會想要用笑聲掩飾。所以要如何在訪談過程中一直講話?講好、講滿、好困難。老師分享有位同學的作業寫到,因為看到對方身上的彩虹標誌,馬上聯想到可以開啟的新話題,所以注意細節、觀察對方,也可以找到新的訪談線索。

也有同學分享,當受訪者提到一些比較關於自身相關的負面敘事的時候,有些比較幽微的部分要如何去注意?老師回應這部分,認為在訪談過程中,受訪者的壓力或情感,都應該要去覺察,要適時的停止或是中止這樣的訪談。但要拿捏受訪者的情緒壓力和心理重量,也是不容易的,或許我們會覺得對方談了很多不會對親密的人講的事情,是不是應該要制止?但也有可能,他/她身邊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而第三者的出現給了受訪者一個抒發的管道。這回到研究者自身的經驗與成熟度,對於倫理的抉擇,情緒的同理,而這就是訪談最辛苦的地方。欣怡老師說她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做太多訪談,不只是身體上的累,而是心理上的重量。而我們要好好感謝受訪者,回過來看這些紀錄都要心存感謝,所有的訪談,我們都是需要對方的配合,對方的功勞占一半。

欣怡老師說,訪談不只是身體上的累,而是心理上的重量

訪談是基於我們對這個世界和對他人的好奇,不是證明題,更不是要別人來填空

也有同學提到她覺得訪談最困難的就是「一心多用」。即便對自己的訪綱很熟悉,但要一邊紀錄一邊思考等等要問什麼,還是可能會忽略掉很多細節,像是關於受訪者的情緒或是表情變化。同學們想到的解決方法是錄音,但是否可以錄音又必須事先詢問對方。或是兩個人一起去訪談,一人紀錄、一人訪談,再或者是發展出自己可以快速筆記的非語言符號。欣怡老師也在此提醒,有錄音還是要記得作筆記,除了紀錄許多錄音以外的細節,還有不要百分百依賴錄音,你為你有錄音但其實沒有按下去,或是檔案毀損之類的悲劇會讓你捶心肝的。

最後,同學們好奇要如何避免引導式的挖坑讓受訪者跳下去?怎麼做才是協助對方的談話?界線要怎麼畫?懷萱老師建議可以重複對方的話語來延續訪談的對話,或者是適度的「自我揭露」。先自我揭露的情況,是一種引導受訪者的做法,但又不直接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對方,而是藉由情境去引發共鳴。同學們擔心的「挖坑給對方跳」,是希望對方的回應可以支撐自己預設的答案,但訪談不是。所以到底是不是在挖坑,重點是你的心態。我們做訪談的過程,是否允許多元性的產生?田野中的訪談、調查都是基於我們對這個世界和對他人的好奇,不是證明題,更不是要別人來填空。懷萱老師期許我們做為一個探索世界的旅行者,而不只是尋找答案的礦工,我們與受訪者共同建構一個意義世界,探索自我,反思自己的生活經驗,是一種心的自我理解和反思。

懷萱老師建議訪談的過程,除了重複對方的話語,也可以適時適度地自我揭露

淺談田野-如何做一個有良心的田野工作者

我們看田野的關係,不會只是單向的資料收集,田野裡的人也會對我們有所期待。完成田野之後,要和田野對象保持什麼樣的關係?或者更進一步的問,你能夠做這個田野,是因為哪些人的幫助?欣怡老師接下來談田野倫理,主要是想去處理在田野中容易遇到的責任、期待、矛盾與衝突。老師讓六組同學討論六種田野中可能會遇到的情境:

第一組討論到的情況是,同學們想要到某個社區做作業,但該社區觸碰到某些敏感議題,社區的頭人也希望同學們不要來這裡打擾,那作業要怎麼完成呢?同學們認為在進到這樣的社區之前,就應該要有充分的調查和認識,稍微了解地方利益人的關係網絡還有相關議題,再決定要不要進社區。決定進到這樣的社區,也不能夠拿到想要的資料,就拍拍屁股走人。針對守門人的部分,老師認為要找到守門人去守門的原因,了解社區的狀況。有時候某些人自稱是守門人,但不一定守住所有的門,或許還有側門或是後門可進去。

進到社區後,第二組討論的狀況是,我們要如何介紹自己以及最後要如何回饋社區?除了事前做好功課,也應該在進到社區後誠實地把自己的背景和目的說明清楚,誠懇的面對田野的人們。最後以我們可以做到的方式感謝對方,可能是簡單的感謝狀、小卡片,讓對方感受到自己付出的是真的有幫助到同學。長遠來看,如果自己的研究有些成果也可以適時的回饋給對方,例如可能出書、或是剪成影片。看似簡單的田野工作、社區的拜訪,其實也是我們學習的另一種方式,從他人的生命經驗中得到自我成長,這都要感謝這些課堂外的學習。

而在回饋的過程中,第三組討論到的情況是,在田野中遇到很熱心幫忙的店家,也希望同學可以把收集到的資料幫忙剪成宣傳影片。但同學們卻發現店家老闆一再希望影片裡能強調自己是在地老店,但查詢資料後發現並非如此,該怎麼辦?老師提醒我們,當我們把這個影片當作是要給老師看的作業,就會希望呈現事實,可是就與老闆想要的老店宣傳影片產生衝突。所以老師建議我們可以轉換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不把影片當作是單純交作業,而是可以幫助店家的宣傳。我們可以跟老闆進一步討論,要如何宣傳對店家會比較好,而非讓自己陷入兩難的抉擇困境。

同學小組討論實況

有時候我們要轉變的不是只有心態,還有我們看事情的角度。第四組的同學討論到在某個山上的社區,看到一個時常在不同人家裡遊蕩和吃飯的小女孩,猜測其家庭狀況可能有問題,才會需要社區的人幫忙照顧她,這時候該不該介入幫助?但老師提醒大家,在發現不一樣的時候,要去想我為什麼覺得不一樣?為什麼會覺得小女孩的狀況需要被介入幫助?是不是有一些文化、價值上的判斷差異?把山區小女孩的狀態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城市脈絡中去解釋,或許會認定他需要幫助,但有沒有可能這是社區發展出來的人際保護網絡,可以共同照顧小女孩?再者,也可以思考在田野中做為一個外人,我們發現社區問題的時候,可以採取的措施和行動是什麼?

來到田野情境的後段,第五組的同學討論到如何處理田野中的人際關係,當田野蹲得夠久夠深,或是剛好遇到很投緣的人,日久總會有感情。但田野總有結束的時候,這時候要如何道別?我們有辦法和田野完全道別?也許就是像是人生中某個階段的同學,曾經你們朝夕相處,畢業了總要各奔東西,但有偶爾還是可以見面,需要的時候還是可以幫忙。

另一種田野裡的人際相處就需要謹慎的處理,第六組的同學面對的情境是田野的報導人一直都合作非常愉快,但快要交報告之前,剛好同學們都有事情無法到田野。只有其中一個女孩單獨坐上了男性田野報導人的車,這時報導人卻有一些讓女孩不舒服的言行舉止,為了完成作業,女孩該怎麼辦?該以完成作業為主,還是保護自己為要?老師建議當下我們可以打手機給熟悉的人告知自己的位置,讓對方不要輕舉妄動,或是找藉口提早回去。在田野裡如果覺得不舒服,不要忽略這個不舒服,要懂得保護自己。性別議題無處不在,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當不小心遇到的時候,還是要以保護自己為最高原則。

老師建議在田野中需要時時轉換心態和視角,並留意自身的處境

田野裡的真實人生-企業裡的田野進行式

這次的田野真實人生邀請到的是,在新創旅遊平台擔任UX(User Experience)研究員的李文馨,人類系畢業,同時也是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的她,來到課堂上跟大家分享企業中的田野和原本田野訓練的差異。首先是全新的研究方式和目標,是要問一個好問題(QUESTION),還是要來解決問題(PROBLEM)?而當研究結果出來之後,要如何做成令人信服的研究報告?而在商業上的現實就是:「快快快」,通常是短時程的專案形式,能給你一週時間已經太長了,這時就要能摸索出自己的方法。

在新創公司擔任UX研究員的文馨,曾經到不同部門去當一日員工,摸索「田野」,開始觀察、參與和體驗,希望改善公司裡的某些作業模式。她在辦公室架設攝影機,就像是動物星球頻道,觀察不同員工一整天的生態。而這樣的方式除了有助於詳盡的紀錄,也引起了員工的注意,幫助組織裡的人溝通。開始會有人去討論這個人在幹嘛,在觀察什麼,而自己又被觀察到了什麼?而這樣的觀察紀錄,不只是提出一個研究報告,在商業目的導向下,要能夠提出有後續行動的建議,大大增加了田野的難度。

企業裡的田野進行式–邀請李文馨學姊分享UX(User Experience)研究員的工作內容和田野關係

此外,另一種新型態的田野也不容忽視─網路。在使用者體驗中,網路上的田野參與觀察要怎麼做?田野的範圍和對象在哪裡?開始透過網路上的社群媒體來參與,或是透過數據資料分析,來印證使用者說的話。知道使用者如何在網路上瀏覽、搜尋、購買、滿意度等等?

最後學姊分享自己從人類學畢業後踏入業界,這個轉折的過程,是如何轉的?開始做業界的田野之前的事前準備是什麼?學姐畢業後除了去上UX相關的課程,也有找業界的前輩聊聊。學姊覺得實際工作後最大的差異是,過去我們對田野並不設限,但業界的田野是在一個已經控制好的範圍內,要去發掘更多新的東西。要在這個範圍內,精準的發問,然後精準的回答。在商業等增加營收的考量下,很多時間或是人力的資源有限,就必須有很多的調整,跟過去在學界所接觸的田野是很不一樣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