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工作坊報導】助教練功坊!!

「助教」在現今多元的教學型態裡,扮演著輔助教學的工作。為培養助教在教學過程中必備的能力以及解決可能會面臨的問題,臺大PLUS團隊辦了一場「助教動力工作坊」,邀請國際城市浪人育成協會張希慈執行長,帶領助教們思考,自己在教育場域裡對自己有什麼期許?

自己在教學中的定位是什麼?如何在助教工作中往自己的理想邁進?

PLUS團隊的計畫專任助理教授黃書緯為活動開場,向參與助教們說明今日活動目標。他表示,助教往往夾在教師與學生中間,教師的提出新的教學方式,學生不一定能全然接受。例如課程若安排在校園外進行踏查活動,學生可能會認為只是少少幾個學分的課,而沒有動力參與課程,如何協助課程順利推動,是助教重要的課題。

活動一開始,講者以不同於一般形式的自我介紹,刻意不交代自己的學經歷等內容,而是介紹自己有什麼特質、對什麼事物感到有興趣等等。同時,也要求助教們用一樣的形式自我介紹,希望他們聚焦在個人特質,認識自己在助教工作能如何發揮所長。來自環境規劃設計實習課程的助教張又詮表示,他是個喜歡嘗試各種事物的人,任何未知的、新鮮的事物都是挑戰的對象。同門課程的助教何函育則表示,在擔任助教之後,因為課程內容接觸了不同的議題,發現自己對議題的熱情,也因此在課餘時間投注更多心力。

在助教們自我介紹後,講者以自身在求學階段時的經驗,激發助教們思考「擔任助教的想像」是什麼?講者說明,自己從高中時接觸不同的議題,決定大學選擇社會系就讀。在大學期間,透過營隊等活動,致力於將社會學傳播給更多人知道,也在這個階段,探索未來如何實踐理想。大學畢業之後,投入各個非政府組織,進行各式各樣的計畫,用許多不同的方式關懷社會。

講者舉例,2017年接受來自政府的邀請,接下金門金沙鎮為期一週的駐村藝術家,由於本身沒有任何藝術相關背景,到了金沙鎮的第一天,都還不確定自己能做什麼行動幫助沒落已久的金沙鎮。她選擇自己熟悉的田野調查模式,開始在金沙鎮裡採訪居民、蒐集資料,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已廢棄近三十年的「金沙戲院」,許多二十多年前的資料散亂在戲院各處。講者認為金沙戲院證明四、五十年前金沙鎮的繁榮,如今小鎮只剩老化的人口以及少數幼童,青年們外移,人去樓空,金沙戲院正是適合作為活化社區的起點。講者招募一群年輕人來到金沙鎮,參與成員不限任何領域背景,講者希望不同的領域的人可以在金沙戲院裡利用不同的元素進行發想,目標是在五天後舉辦展覽。

過程中,成員必須在小鎮裡做訪問調查,此時,講者則扮演類似助教的角色,引導成員完成任務、確認活動進度。最終成果展覽,參觀者必須向當地攤商購買一項食物來換取入場資格,透過在地消費回饋到居民身上,同時經由宣傳,社會大眾開始對金沙鎮感到好奇,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到金沙鎮旅遊或舉辦更多活動。

以金沙鎮的經驗,講者告訴助教們,課程學員來自不同領域,會有不同的發想、完成作業的形式不同,亦有可能面臨相同的問題,例如田野調查的技巧,即需要助教從旁指導。

延續金沙鎮的例子,講者接著請助教寫下,藉由課堂觀察,猜想學員平常有興趣的東西是什麼,使用社群網站、玩線上遊戲都是熱門答案,講者介紹現今許多推廣議題的形式,皆是以當代人認為有趣的手法進行,例如英文猜字遊戲,答對一定題數,慈善機構即捐米給弱勢地區的「Free Rice」網站、透過戶外實境遊戲,認識無家者、貧窮議題的「貧行世界」。這些活動藉由吸引人的形式,達成讓議題推廣出去的目的。講者更進一步介紹「遊戲八角理論」是設計活動細節的基礎,例如熱門遊戲「狼人殺」分配角色,使用其中「使命感、與上天旨意」的技巧,賦予玩家角色上的使命。該理論能幫助助教未來在推動課程時,更能吸引學員參與。

活動總結

講者統整助教必須學習的課題,「衡量學生的能力」——金沙鎮的經驗中,參與成員每天的工作都經過仔細考量,助教們必須思考,多少作業的份量才是學生們得以應付的;「適性發展」——助教的工作是幫助學生往他們期待的成果邁進,至於幫助到什麼程度,取決於助教希望每個學生分別學到什麼;「容易得到幫助」——當學生在過程中有問題,助教應當是學生最容易找到幫助的對象,相對於找尋其他外援。最後,講者希望參與助教們能在會後設立一個短期目標,例如一個月內想完成的階段性目標,並且透過一次次設立目標,精進自己的助教工作。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