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點:移食定居,城鄉合一

作家黃春明鄉土文學的著名小說〈放生〉,描寫了台灣1980年代農村急速崩壞、城鄉徹底分離的時代意義。小說裡,宜蘭偏鄉大坑罟只有殘留的老人和小孩,鄉長候選人因此大發厥詞痛批家鄉老舊的價值觀:「為什麼會窮?因為我們代代都是拿鋤頭種田的。……你們大家選我當鄉長,我絕對有辦法在任期內,說服台灣最大的企業,來我們地方設廠,那時你們的子女可以到工廠工作,……。」小說裡的地方政客,當然是謊言相騙,工廠帶給農村的不是繁華,而是汙染;小說裡的老邁人物在食物毒化的環境、人口老化的村落跟前,已經不再期待什麼改變,故事的最後,老人家悠悠然將捉來的田車仔(鷺)放生,無奈面對人生。

黃春明的小說,提醒了這種掠奪農村生產食糧與居住空間的現象,在1980年代以後的台灣,已經是不可忽略的危機。從而,農村人口嚴重外流、都市人口過度集中、城鄉產業發展不均、能源資源分配極偏、邊陲文化衰頹瀕滅的各種問題也接踵而至。即使長期以來批判城鄉分離的理論有增無減,但隨著工業化的進展,城鄉分離的危機仍無法扭轉,社會也殘留揮之不去的各種悲劇。

再者,台灣的城市居民,漸漸將城鄉分離視為理所當然:吃進美味食物的同時,卻對於食材、耕種、糧食、農村的知識近乎無知;享受舒適都市生活之時,卻對奉獻給都市的自然資源毫不感動。現代社會革命後工業為主的資本主義生產體系,迫使了城鄉開始分工,也才帶來造成農村的社會人口外流、環境深受汙染的危機。然而,這種大量城市定居者榨取農村食物及空間資源,已從地理上的城鄉分離,延伸為城市生活方式上的「食鄉居城」問題。

雖然都市看似為現象下的既得利益者,但是人口大量向都市移動的同時,農田的消失、資源的消耗、居住的困難、社區的疏離等問題卻也越來越嚴重。這也使得城市迎來了生態衝擊、基礎建設、城鄉鍊結、區域整合、社區發展、社會支持、能源轉型等問題,都市生態系統也在短中長期都面臨重大挑戰。「食不安全、居不安穩」兩大問題若以城鄉分離為核心可以發現看似分離的問題得以串聯,若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大學又應該做出怎樣的行動呢?

「大學PLUS:邁向食鄉居城的社會新責任平台」以解決城鄉分離為終極目標,針對「宜居、定食、文化」三個面向進行深耕經營,期望藉由計畫能「理解食物供應體系、重新實踐都市農耕、重建能源合理分配、實現城鄉多樣流動」。大學PLUS計畫認為大學應該透過課程、研究、實踐的力量來改變。城鄉界限不可能立即消弭,因此,大學的責任,必須從城鄉重新形成互惠關係,使食居重新取得網絡連結開始做起。進而負起大學對於改善社會關係的社會責任。

三大任務:「宜居、定食、文化」

大學PLUS計畫以「宜居、定食與文化」作為三大目標主題,讓師生、社區經營者、企業與地方政府能夠在這樣的議題架構下一同參與計畫以達到社會行動者的串聯,進而發起改造城鄉關係的社會運動,建立堅實的協作網絡,藉由多種方式對議題進入深入的了解,並提出實際的社會實踐方案。

[務求宜居]

此任務將針對都市生活諸多面向的觀察與調查,探索當代都市,重新思考如何透過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建立起對地方的認同與關聯,將各種不利居住的挑戰轉化成定居的基石。任務會以都市發展、都市設計、都市治理為主軸,串接其他探討都市挑戰議題的課程,將具體議題整合自課程及實踐計畫中,並在後端整合政府協力、社區協作以及產業升級等面向,讓成果得以具體落實。

[務求定食]

現代消費社會的速食文化中,僅僅把食物當作一種滿足口腹之慾的功能物,或把「飲食」僅僅當作個人身體機能維持的日常行為。定食不只是「節氣食」和「風土食」。定食更強調了透過人文、歷史、社會、生態的視域,重新理解「食.物」意義與價值,並創造新的食物系統。所謂食物系統意即包括對食物生產過程的「人與環境關係」、「生產/消費與市場的關係」、「生產/消費與歷史文化的關係」、「生產/消費與技術的關係」、「生產與消費關係」、「生產者與生產者關係」、「消費者與消費者關係」等的全面反思與再創造。

[務求文化]

穿透都市問題,不僅是批判居住與食物進入資本主義商品化生產體系,更要積極地重構居住與食物的社會歷史與文化意義。因此,要透過田調及歷史的考察能力,讓文學、聲音與戲劇的創作能力進行介入。重新建立城市與都市的文化內涵,是為重建城鄉連結的重要途徑。

終極目標:接近城市、城鄉合一

法國都市社會學者Henri Lefebvre曾說:「接近都市的權利遠遠超過了使用都市資源的個體自由,這種權利要求的是透過改變都市來改變我們自己。更進一步說,它是一種共同的權利,而不只是個人的權利,因為,這種轉化必然有賴於集體力量的施為,來重塑都市化的過程」在都市化無止盡加快腳步的時空下,大學PLUS急切感受到人與土地關係的疏離如何嚴重影響社會關係進一步造成城鄉分離、發展不均、食居不安等長久以來困擾社會的重大議題。本計畫期望以「宜居、定食、文化」為三大任務,以大學社會實踐為行動方案,以具有實踐力的課程為知識核心,深入各個真實場域進行社會實踐,並建立友善的社會關係,重新連結城鄉,使臺灣能成為「宜居定食、城鄉合一」的所在。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