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為歷史研究所之碩士班課程,為歷史人類學與地方社會研究的課程延續。主要目的在讓修課學生每週針對特定議題的學術史以及史料的系統討論後,能在學期末完成兩萬字左右的專題研究論文。本課程限15名,不接受旁聽。
課程大綱
課程簡介
本學期課程由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的溫在弘老師與洪伯邑老師授課。溫在弘老師的研究專長與為空間流行病學、空間分析及地理計算科學;洪伯邑老師的研究關懷則包括食物與農業的社會研究、地景研究、邊界研究等。
課程大綱
本課程的宗旨是提供同學瞭解農業的功能不限於提供我們食物的經濟價值,並且讓同學藉由援農活動來認識農村、農業、農民,並發掘三農其他面向的價值。
本課程於學期中進行至少兩次週末的農場見習活動。見習過程中,學生將實際參與鄉村中的農事體驗。
課程大綱
進入21世紀的現代社會,「園藝福祉」是一種新的生活型態,利用植物、園藝活動來讓參與的人們身心靈健康,社區生活環境更美好,促使地球人類獲得幸福。本課程講授「園藝福祉」的思想與目的、概念與領域,以及園藝福祉的活動,由園藝福祉庭園的展現,園藝福祉活動在社區的推廣,導入社區共同生活體的環境福祉。園藝植物的應用、造園設計與維護管理,是從事園藝福祉工作時,常用的操作技術。認識園藝福祉與園藝療法的差異,在人與自然的接觸時感受森林療癒,體驗以環境市民自居的生活型態。最後,在社會推展與實踐的過程中,探討園藝福祉的事業化與營運。
課程大綱
田野工作是「蒐集與創造資料的研究方法,也是切磋與創新理論、反省…知識的認識論,以及呈現各種生命情調相互激盪的存在論」。為促使不同領域的學生從實做中同時習得研究的技法,在真實情境中提煉出兼具在地意義與理論意涵的看法,本課程將透過二天密集的閱讀、實作、講授和討論,增進學生對田野工作的技能及素養。(一)田野技能練功房:講授「觀察」、「紀錄」、「提問」、「訪談」到「書寫」等技術方法,並在個人實作及團體交流當中掌握其原理及運用。(二)「田野倫理」:針對學生老師在社區情境裡常遇見的倫理議題,結合模擬案例討論田野工作者合宜的分際,以及合於情理法的回應之道。(三)田野進行式與真實人生:由具有田野踏查經驗的老師與講者分享自身在當中的苦樂與思考,鼓勵學生從事田野工作。
課程大綱
延伸閱讀:【田野工作坊 PART1】繞路,找到一條地圖上沒有的路
延伸閱讀:【田野工作坊 PART2】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延伸閱讀:【田野工作坊 PART3】品嘗田野、演出田野、玩進田野
森林遊樂概論
台灣有豐富多變而獨特的自然景觀與森林資源,提供了多樣化的森林遊憩環境。本課程介紹台灣森林遊樂區,何謂森林遊憩,分析森林遊憩的資源與監測,也討論台灣森林遊樂發展之效益與規劃管理課題。
課程大綱